中醫講究陰陽氣血平衡,虛則補之,尤其是氣虛,需要補氣,有些人需要氣血同補,有一些需要補氣養陰,有些需要溫陽補氣,臨床上很多癥狀,比如面色無華、氣短懶言、食少便溏、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崩漏便血等癥狀,都可能跟氣虛有關。
在臨床上補氣的基本方有四君子湯,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演變出很多實用的方劑,比如參苓白術丸有補氣祛濕止瀉的功效,能夠用于脾胃虛弱,濕阻胃腸所導致的腸鳴腹瀉等病癥;補中益氣丸有升陽舉陷的功效,更適合于中氣不足,有清陽下陷的病癥;附子理中丸有補氣的功效,但是加入附子干姜之后,溫陽的作用比較明顯,適合于脾陽虧虛的病癥;另外是生脈飲能夠養陰生津補氣,適合于氣陰兩虛的病癥。
補氣的方子加入補血的藥材,演變出很多補氣血的方藥,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歸脾丸、當歸補血湯、炙甘草湯、八珍丸,方子各有不同,或加入當歸、熟地、或加入阿膠、白芍等藥材,能起到益氣生血、氣血雙補、寧心安神等多種功效。
同樣是補藥,每個藥材都各有自己的特性,可在了解自己的體質的情況下,自己選擇,以促進恢復氣血陰陽平衡。
更多中醫養生知識,關注我頭條號內,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