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聯共賞】古代經典廉政對聯90副
關于廉政對聯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積淀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懲腐興廉”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的文化遺產。
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廉吏,他們適應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表現出磅礴天地,忠心為國,清廉不茍,志行高潔,剛正不阿,糾劾奸佞,盡職守責,練達明職,抑制豪強,彰善懲惡,為民興利,勤謹奉公。許多為官者喜以楹聯拒賄自律,表明自己廉潔從政的決心。他們將自撰的廉政楹聯或貼于大門之上,或掛于公堂之中,作為警示語、座右銘,用來警己警人,拒賄防貪,防微杜漸,勤政為民。古人的這類廉政楹聯,不失為中華楹聯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今天讀來,仍受教益。
本期廉政對聯來源于聯都公眾號和網絡散佚作品加以整理,共校對糾誤五處,待考三,現整理發布以饗讀者。
——看云按
古官署對聯
政能清簡成風俗;
邑有流亡愧俸錢。
安徽巢湖縣衙聯。清簡,意思是清廉儉約。此聯意指為政一方要將清廉簡約成為沿襲下去的社會風氣,當地如果出現流亡的百姓是官員自己做的不夠好,愧對自己的薪水。
當官期于物不濟;
凡事求其心所安。
當官怎樣做到不欺負老百姓,他們含混地強調一個“心”字。怎樣才能心安?主要強調省身克己,廉潔奉公。
名場似弈無同局;
吏道如詩有別裁。
作者強調為政應因時、因人、因地制宜,有創造性,表達了官員為政的體會和感慨,這是一般因循守舊的官僚所不能企及的。
但覺眼前生意滿;
須知世上苦人多。
姚端恪(文然)題順天府彰儀門外普濟堂聯。作者身為封建官員,能知世上苦人多,也不容易。
不要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
廣州郡守署聯。此聯作者所說的“太要好”,是指一些官員好大喜功,不惜民力,一味“建功”,向上級報喜。他認為這樣做的人,也是出于私心,想借此一途向上爬。
官名父母須慈愛;
家有兒孫望久長。
頭上有青天,所事須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封建社會皇帝要求各級官員忠君愛民。所謂愛民就是“為民父母。”這父母怎么做?這副對聯作了回答。
有一日閑,且種汝地;
無十分屈,莫入吾門。
這是掛在訟堂上的一副對聯,勸老百姓不要輕易來官府告狀。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古官署聯。此聯的作者把欺天、負民和負國等同起來,要求自己不欺負老百姓。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這副官府聯反映了百姓不可欺的思想。
仕于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兩袖清風”,是一種美德,是對廉潔官員的褒語。據郎瑛《七修類稿》,這是明朝弘治年間,一吏部尚書在門上貼的一副對聯。用對聯公開表態,決心廉潔奉公。苞苴:禮物,指賄賂。
老吏何能,有訟不如無訟好;
小民易化,善人終比惡人多。
古官署對聯。“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封建王朝的司法從本質上說,沒有什么公平可言。不過,事情還有另外一面,確有少數清官能夠執法嚴明,自覺不自覺地和貪官、豪強勢力作斗爭。此聯作者相信大多數人是好的,主張德化,希望“無訟”。
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
聽墻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
古官署對聯。在封建社會要執法公道,是很困難的。此聯作者決心為此而斗爭。
兩袖入清風,靜憶此生宦況;
一庭來好月,朗同吾輩心期。
清代貴州巡撫署齋聯。“兩袖清風”,是舊時代廉吏稱道的標準;心凈如月,也是他們的追求目標。他們雖難于做到,但也說明他們不愿被人指為貪官。
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
當官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桂林撫署聯。反映了廉潔奉公思想。
法合理與情,倘能三字兼收,庶無冤獄;
清須勤且慎,莫謂一錢不要,便是好官。
江西浮梁古縣衙聯。上聯說司法審判要盡量做到法、理、情的和諧一致,協調三者的沖突,倘若能夠實現合法、合理、合情,才可能做到判決公正,消除冤獄;下聯說要做到清正廉明,需要勤勉慎重,勤于職事,慎于刑律,不要以為不受賄賂,一文不貪,就算是好官了。
的確,當官不容易,當個好官就更難。法理情三字并重,清勤慎三者并修,是為官執法者應有的素質與品質。一副懸掛于古代縣衙大堂的楹聯,至今讀來亦發人深省。
酷暑此中消,但期林下清風,常盈我袖;
涼云隨處蔭,安得人間喜雨,遍記吾亭。
許祥先撰廣東臬署聯。臬署即司法局。上聯酷暑可喻酷吏嚴刑,亦可喻嚴酷的世態。清風喻清廉之風,清風常盈我袖,即廉潔之風長駐己身。要將酷暑在司法部門消除,即是要不徇私舞弊、不貪贓枉法,不阿諛權貴,不欺壓良善,始終堅持清廉的節操與公平正直的司法原則。下聯凉云、喜雨緊承上聯酷暑而來,從描寫酷暑消除后的清況,來表達治世安民的愿望。喜雨亭典故出自蘇軾《喜雨亭記》,蘇軾在此文中,描繪了久旱而雨后各階層百姓的喜樂,而作者遍記吾亭之語,亦示不忘也,將以民之樂為樂也。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百姓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
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
江南各州縣常用廳事聯。“父母”官應讓老百姓有條活路,能夠生活下去。雖然他們的目的同樣是維護封建統治,但和不顧人民死活的貪官暴吏相比,總算還能想到老百姓。
贈人自題聯
家無儋石;
氣雄萬夫。
清·譚嗣同在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濟陽會館內住處的署聯。“儋”為雨石。聯意為家里糧食很少,斗志卻雄于萬夫。既是自勵,也是這位志士生平的真實寫照。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李嘯村贈鄭板橋聯。李嘯村是鄭的朋友。鄭板橋為官清廉、正直,因得罪上官和開倉濟貧而被罷官后,生活更其清貧。但其詩、書、畫均堪稱絕技,以此三絕歸田,亦如曾寫《歸去來兮辭》的陶淵明之辭官歸隱一樣愉快和清白。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湖南撫署聯清代趙申喬撰。撫署:巡撫衙門。署,官吏辦理公務的地方。堵(篤):墻壁。 此聯為作者任湖南巡撫時所作。只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定得像墻壁一樣平穩實在,大家相安無事,沒有爭吵,沒有訴訟事件,那末官府衙門即便冷落得如同冰窟一樣,又有何妨呢?短短十二字,表現了作者安民愛民的情懷。
一柱擎天頭勢重;
十年踏地腳跟牢。
南宋理宗淳佑年間,余階權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諭使。他入蜀后,立志清除積弊,在官署大門懸貼的一副對聯,表示將以十年為期,決心把四川治好。
老子亦常來侍候;
諸公聊復忍期須。
南宋末年,湖北人余玠,任四川制置使,在重慶設帥府,辟招賢館,廣招天下仁人志士,表示他愿意和儒士經常會見,歡迎他們。
宦味清于一杯水;
詩情逸似九溪云。
清·曾西溪贈知縣徐邦光聯,亦飽含稱贊、勸勉其清廉之意。
不能濟變何須位;
位不宜民枉有官。
清·朱經畬聯。朱為官正直廉潔,嫉貪如仇,職位一直不得升遷,以致于俸薄不足養家,最后貧病交加而死去。他真是不愧此聯,堅持“宜民”,不枉為官。
捫心自慚興利少;
極目只覺曠官多。
清·四川蓬溪縣令潘先珍自署衙堂聯。他自慚辦實事少已不簡單,還能慨嘆素餐尸位、效率極低的“曠官”太多則難能可貴。
百里才疏勤補拙;
一官俸薄儉能廉。
慈惠戒優容,總在誠心行實政;
利名都擺脫,本來廉吏即真儒。
清·姚步瀛二聯。步瀛曾任湖南慈利知縣,有惠聲。表明他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為官準則。
一縣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為君清。
林則徐贈湖南沅陵某知縣聯,贊揚、勸勉此知縣清廉之情溢于詞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在廣州查禁鴉片時自題廳堂聯。表明了他自己的襟懷之大和無私之心以及禁煙決心之“剛”。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并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清代徐宗干題武城縣署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貪污稅銀、不搜刮財物,才能算是清官。作為一名官員,身食俸祿,縱不富貴,不可以寒士自居。勸勉為官者要安貧樂道,天下貧病交加的真正寒士還有很多,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無論俸祿厚薄,始終堅持以“清”為本,不存非分之想,不取不義之財。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明·袁崇煥撰聯。此聯既勉己又勵人。他不僅忠心耿耿為國擋敵,而且做知縣時貧無盤纏回老家治母喪,可謂一生清廉照人。
愛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
作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
清·錢南園(灃)聯。上聯倡廉,下聯倡勤。
錢灃(1740年4月26日 -1795年10月30日 ),字東注,一字約甫,號南園,云南昆明人,清代大臣、書畫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進士,授檢討,官至御史。曾疏言和珅為軍機,辦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軍機處之任。《清史稿》中贊他"以直聲震海內"。書法逼近平原,嘗興酣畫馬識者珍之。有《南園集》。
聽政有余閑,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
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
甓運:語出《晉書·陶侃傳》:“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潘縣:指河陽縣,潘岳曾為河陽令,他在任內于一縣遍種桃李。
明·李 贄題云南姚安官署。李贄于明萬歷五年,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上任伊始,就在府衙的楹柱上題了這副對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在姚安三年,法令清簡,不言而治;興廟學,制祀典,修橋路,“務以德化民,不賈市俗能聲”。踐行了“甓運陶齋,花栽潘縣”,勤力盡職、造福于民的為政理念。李贄 治姚三年,以清正廉潔而名。離任時,“車中僅圖書數卷”,“士民攀臥道間,車不得發”。堅守了“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的氣節操守。聯語文辭清雅而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人格感召力。
我也曾為冤枉痛入心來,敢糊涂忘了當日?
汝不必逞機謀爭個勝去,看終久害著自家。
浙江省慶元縣呂璜所撰,懸掛在縣衙大堂。呂曾因冤案坐牢15年,這副對聯表達了自身的感受,將心比心,決心不判冤假錯案。
人誰無過,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亦足矣;
我非愛財,來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
清·周鳳楞題學款經理處聯。告誡管理人員對于學款不可糊涂亂來.
凡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
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
清人梁章鉅撰寫的向水宰后堂聯。作者認為辦案人必須極為慎重,如果朱筆點錯,必然會起到反作用;執法嚴明亦應如頭頂“白日”,既照到顯著的地方,也照到隱蔽的地方,誰也不能逃避。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鶩聲華忘政事;
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清·薛慰農署杭州府衙聯。作者認為,所謂貪,不僅在于貪利,而且在于貪名、貪虛名,主張“實干”;所謂儉,在于自己儉,莫科斂或苛求別人,主張對人寬大。
三秋剛報賽,休辜美景良辰,請先生閑談談。問地方上士習民風,何因何革;五簋可留賓,何用張燈結彩,教百姓都看看。想平日間競奢斗靡,孰是孰非。 清代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徐士林題府衙聯。徐士林是進士,曾在滄浪亭設宴款待士紳們,在酒桌上規勸大家節儉。從這副明白如話的對聯中,也可知徐士林的勤政之風。
貢院廉政聯
少目焉能評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乾隆年間,直隸學政吳省欽受賄,有位秀才在試場門題了上述一額一聯,橫額:“口大欺天”內嵌吳省欽三字,對營私舞弊的貪官污吏提出了抗議。
場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斗;
簾分內外,一毫關節不通風。
福建貢院聯。科舉考試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實行以后舞弊的事不斷發生,當時,學館、貢院等處都有懸掛楹聯的習慣,其中有些強調公正,嚴懲舞弊者。此聯描述了科場的一派嚴肅景象。
鐵面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須諒我;
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清·朱硅在浙江做主考官時自署大門聯。表白自己不講私情、不開后門,但憑試卷決定棄取。聯語如同一篇宣傳考紀的公告,表明自己不徇私情、不走后門、不通關節,但憑文章高低決定取舍、選拔人才的原則。
科場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攖法網;
平生關節,不通一字,誡諸生勿聽浮言。
清·姚文田,做主考官時署掛于考場之聯。上聯講“小人”切勿舞弊,下聯誡考生莫通關節,也是自勵清白。
才要真愛,名要略愛,總之己要自愛;
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實于心不忍欺。
虧他人,便虧自己,須記朝韭暮鹽,我亦寒士;
要公道,還要虛心,試看畹蘭畝蕙,楚故有才。
湖南貢院的兩副楹聯。作者自己是寒士出身,知道考官不公道將意味著什么,他們受護人才,對埋沒人才于心不忍,因此能自覺反對舞弊行為。
三載辛勤來此地,人懷必售之心,非關至公,則舉者喜矣,錯者不能無怨,怨蓄謗興;
一生朝許會斯堂,務擅空群之織,惟持極慎,則得者快矣,失者亦可無慚,慚消譽起。
清初李漁為江南貢院撰聯。他在明末曾參加科舉考試,沒有中舉,很遺憾。他把至公和偏頗的利害關系說得相當透徹,頗有啟發性。
祠堂墓地聯
河南包公祠楹聯一組
大殿聯,宋景昌撰
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
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
大殿聯,佚名
鐵面無私,輦下豪門懾霜簡;
鏡心普照,舊邦黎庶護甘棠。
注:輦下:輦是皇帝坐的車。此指皇城豪門貴族之地。霜簡:古代御史彈劾大臣的奏章,亦稱白簡。包公在京師之地“立朝剛毅,貴戚權貴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鏡心:高潔的心。舊邦:故國。黎庶;老百姓。甘棠:樹名。古代有官吏叫召伯,舍于甘棠樹下。后世用“甘棠”稱頌有惠于民的地方官吏。
大殿聯,牛庸懋撰
賑災黎、求民隱,斷關節,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賢尹;
平冤獄,抑豪強,懲污吏,執法嚴峻,天下幾人似我公。
大殿聯,華鐘彥撰
正氣上彤廷,輒法鄭公三疏,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選將實邊,奏議服他匡諫筆;
清風揚碧落,不持端硯一方,任剛毅、絕苞苴,威權貴,保民安業,丹青照我瓣香心。
包公曾任端州知縣,端州出生一種名貴硯臺——端硯。包公了解前任官吏借進貢朝廷之名敲榨百姓,“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他力除此弊,“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深得當地民眾擁戴,百姓為表心意送他一方端硯,他卻擲于水中。苞苴:禮物,也指賄賂。
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
停車肅遺像,幾個得立姓名尊。
照耀千秋,念當年鐵面冰心,建讜言不希后福;聞風百世,至今日婦人孺子,頌清官只有先生。
安徽合肥市南門外包河中花墩小洲上的包公祠對聯。據說,宋仁宗賜給包拯巢湖,包公堅辭不受,只要合肥一段護城河。后人改此護城河為“包河”。實際上包拯當時已規定:此河子孫不得視為私產,不能分,不能賣。包公的執法如山、反對貪贓枉法的精神在封建時代的官員中是很少見的。
潔廉為心,忠信為仗;
文章在冊,功德在民。
柳州柳侯祠聯。柳侯指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祠建在柳州園旁。柳在政治上反對官宦弄權和藩鎮割據,也曾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后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為官清廉文才縱橫。
主辱臣憂,當在外從亡,一飯已經肝膽碎;
功成身退,問諸君食祿,千秋留得姓名無。
山西介休縣綿山介子推祠對聯,晚清王執中作。
介子推,春秋戰國時晉國大夫,曾隨公子重耳流亡并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為重耳充饑;重耳做了晉國國君,介子推卻不受封賞隱居綿山,而那些隨從流亡的人都得到祿食,但卻連姓名也被后人遺忘。
不愛錢,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將名言,貪婪長跽跪;
取束芻,取縷麻,定斬徇軍律,保民保國,正氣壯河山。
杭州西湖岳墓聯。歌頌了岳飛“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命”的主張和不擾民、嚴軍紀的清廉作風。
撼山抑可易,撼軍抑何難,愿忠魂常鎮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先從三戶起;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國家,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
位于武漢蛇山中部頂端的岳飛墓碑亭對聯。“三戶”指楚地;“讜論”,指宋代陳次升所撰《讜論集》,該書計207篇,大抵直言進諫、彈劾污吏;“新猷”,謀劃;“四維”,禮、義、廉、恥。此聯誕生于抗日戰爭初期,意思在于褒揚岳飛的清廉保國氣節,激勵人民抗戰。
勤政愛民篇
清梁章鉅為荊州府治所題聯
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與人言。
桂林撫署聯清百齡撰
行所當行,不為己甚;
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明洪武淮安府署黃庭堅所書御制戒石銘聯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清余小霞任三防主簿題聯
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斯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明代戶部右侍郎張津任南安知府時為海寧縣譙樓題聯
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
明代山西汾陽知縣湯信大堂自題聯
作汾陽一行吏,春溫秋肅;受暮夜半文錢,地滅天誅。
江蘇江陰縣衙大堂聯
不生事,不懈事,自然無事;
能教民,能養民,便是親民。
清代余云煥所撰與義府大堂聯
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江蘇東臺縣衙庭柱聯清魏源題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
民皆赤子,滿腔熱血注民瘼(待考)。
安徽宿州州衙聯
政任賢能,作事須求通事者;
官稱父母,治民要有愛民心。
陜西沔縣公廨聯近代楊和父題
毋博寬大名,去害馬乃能牧馬;
敢云清白吏,唯嗜魚故不受魚。
清李湖任通永道觀察時題廳事聯
人苦不自知,愿諸君勤攻吾短;
弊去其太甚,與爾輩率由舊章。
清代河北樂亭知縣忤墉大堂自警聯
受一文分外錢,遠報兒孫近報身(待考);做半點虧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
重慶湖廣會館禹王宮聯,當代蕭炬撰聯
從導則安,從堙則患,治水治邦皆一體;
視民為重,視己為輕,修身修政鑒千秋。
桂林府署聯,清代余小霞撰
領郡愧難勝,愿閭閻俗變飲羊,人除害馬;
同舟須共濟,與僚寀政期訓雉,節勵懸魚。
直隸總督保定府廳署聯曾國藩撰
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
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
保定府二堂楹柱聯曾國藩撰
隨時以法言巽語相規,為諸君導迎善氣;
斯民當火熱水深之后,賴良吏默挽天心。
兩廣總督鄧廷楨題縣署聯
官要虛心,總能發伏摘奸,須識我得情勿喜; 民宜守分,若到違條犯法,可憐汝無路求生。
清翰林院編修俞樾應江蘇一知府請題官署聯
聽訟吾憂人,縱到此平反,已苦下情遲上達;
舉頭天不遠,愿大家猛醒,莫將私意入公門。
明代呂坤在山西做官時題聯
贈各驛站聯
痛蒼赤食草飯沙,安忍吸民膏以縱口腹?睹閭閻賣妻鬻子,豈容窮物力而擁車徒!
贈各州縣聯
憫其饑,念其寒,誰不可憐子女?肯推毫發與蒼生,不枉為民父母;受若值,怠若事,誰能放過仆童?況糜膏脂無治狀,也應念及兒孫。
清代河南知縣孫子昶縣衙大門聯
居心似水,若受賂貪財,使一個抱屈者,神誅鬼滅;執法如山,倘通情畏勢,有一事不公者,男盜女娼。
江蘇江都縣署聯清代陳文述撰
勤補拙,儉養廉,更無暇饋問送迎,來往賓朋須諒我;
讓化爭,誠去偽,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誨子弟各成人。
山西榆次縣衙聯
干點實事,建點實功,從來毀譽在民心,無須患得患失;
做個好官,留個好名,自古善惡有公論,何憂位卑位尊。
古時某官員自題聯
一心為民,兩袖清風,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豐登(待考);六欲有節,七情有度,八面兼顧,久居德范,十分廉明。
河南內鄉縣衙聯
大堂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三省堂聯,清代知縣高以永撰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清代徐州知府張鼎勵志聯
為民官,為民仆,鞠躬盡瘁,死方有已;
分國喜,分國憂,瀝膽披肝,生定無停。
地當黃運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從心上過;官作軍民之主,寬以恩,嚴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來。
江西安仁屯署題聯清翟鳳翥撰
五載營田,辟柴草勸耕桑,不蓋不乘,受幾多雨雨風風,急國事亦急家事;
三農樂業,靖萑符修保約,有巢有奉,安無數林林總總,為民謀即為孫謀。
清無錫知縣武承漠大堂自題聯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官官稱父母,父比真父,母比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安慶府署聯清徐士林撰
供長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虛文,可有幾件事烈烈轟轟,不辱沒龍山鳳水;
掛回避榜,貼銘誓聯,都是官場假象,只要這點心干干凈凈,對得住白日青天。
浙江建德縣署
州縣為斯民最切近之官,造孽則易,造福則難,莫為片念可欺,天地神明皆鑒我;
刑罰亦朝廷不得已而設,用輕者縱,用重者殘,只此一心所及,是非曲折敢冤渠。
南陽府聯
我與民為主,實與民為仆,任差使亦任呼來,輕暖肥甘借爾衣我食我,我過不妨告我,我貪不妨參我,慎勿畏我謗我,是背我不能知我;
人因顯作官,亦因顯作孽,有陰陽必有報應,喜憂怒樂都能福人傷人,人前慣會驕人,人后慣會諂人,焉非羞人慳人,以大人而做小人?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