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娃,月經恢復之后,有的媽媽發現跟生娃前差不多;而有的媽媽則發現月經量比生娃前少了。
其實,就算沒有生娃,每個月的月經,都有可能發生細微的變化。那具體有哪些可能原因會導致月經量減少呢?要注意哪些月經情況?哪些情況要去看醫生?這篇簡單來分享。
一、關于月經失血量
一般來講,女性一次月經丟失的血量在40毫升左右。當然,我們實際感受到的經量,會比這個大一些,因為月經里除了血液,還有脫落的內膜組織、粘液等。
不過,每次來月經,我們通常使用衛生巾,所以每個月到底丟失了多少血量,無法得知。
因此,不少媽媽反應的月經少了,主要還是通過主觀感受的一個判斷,比如發現衛生巾用得比以前少了,經量大的日子少了等。
圖源:Shutterstock
二、為什么月經量變少?
經量變少,常常與體內激素變化相關。以下情況,可能影響體內激素而導致經量減少:
1圍絕經期
月經可能變多也可能變少還可能變得不規律,而經量變化可能是圍絕經期最早出現的跡象之一。
2母乳喂養
純母乳喂養的媽媽們,產后月經恢復的會相對晚一些。而就算恢復之后,因為哺乳期體內催乳素水平較高,也可能導致經量較少。
3甲狀腺功能亢進
當甲狀腺功能亢進,體內高水平的甲狀腺素可能導致月經不規律、經量少等情況。
4壓力因素
壓力狀態,可能影響體內激素平衡狀態。比如影響垂體功能等,從而導致月經量變少,甚至當月不來月經。
5低體重
比如產后如果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則可能導致月經量變少,甚至停經。
6避孕藥物
避孕藥物可減少子宮內膜增厚,從而導致經量減少。
三、觀察月經變化要注意這些
平時關注自己的月經狀況是好習慣。月經可以透露很多健康信息。但是,有時候關注方向不對,就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焦慮或者擔憂。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和關注自己的月經,了解屬于自己的月經規律、經量,以及及時發現變化,比如以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科學的記錄和了解自己的月經情況:
月經開始和結束日期,可以了解自己的常規的月經出血持續天數。每次月經出血的量是怎么樣的,不同月份之間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還是基本差不多。一般月經期間,換衛生巾的頻率是多久。月經里有沒有大的血塊,大概血塊多大。在一個月經周期里,除了經期出血那幾天,其他日子有沒有出血。有沒有痛經,痛經的情況是加重還是緩解。月經規律出現變化時,留意一下平時情緒、精神狀態等各方面是否有改變。圖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四、哪些月經異常需要及時看醫生?
出現以下情況也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沒有懷孕的情況下,停經超過90天本來規律的月經周期,變得不規律月經周期短于21天或長于35天經期以外的日子有出血痛經劇烈使用衛生棉條后,突然發熱、身體感到不適如果出現以下現象,提示可能存在經期大出血,要引起重視,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
經期出血持續超過7-8天。經血中出現直徑超過大約2.5厘米的血塊。經量大,需要每小時更換衛生巾。大部分晚上都要起來換衛生巾。經血量大,漏到衣服上或者床上。因為經期出血多,影響日常生活,比如沒法繼續日常運動,無法正常上班。圖源:Pexels
關于月經和月經量變化的分享,今天就到這里,希望有幫助,也請分享給更多人閱讀和了解,讓更多女性受益。
-END-
如果覺得有用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往期推送精選:
生二胎的「極限年齡」是幾歲?最后1段話很重要聰不聰明,從「手」上就有體現,看看你家孩子符合了嗎?生娃后,夫妻多久一次才正常?“老得慢”的女性,一般有這10個共性,看看你占幾個從小允許吃冷飲和被父母限制吃的孩子,長大后哪些方面有差異?長期吃面食,與長期吃米飯的人,有什么不同?哪種更健康?寶寶說話早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科學研究這樣說祐苗健康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