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佳加網

富養自己富養孩子(富養孩子的觀點)

富養自己富養孩子(富養孩子的觀點)摘要: 富養自己富養孩子(富養孩子的觀點)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散養孩子”四個字,對于很多父母而言簡直比登天還難,“寧肯嚴格一時,不能疏忽一世”成為很多家長的座右銘,...
富養自己富養孩子(富養孩子的觀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散養孩子”四個字,對于很多父母而言簡直比登天還難,“寧肯嚴格一時,不能疏忽一世”成為很多家長的座右銘,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怎么能如此對待呢?

說到這里筆者想起了自己家里的花園,為了維護花園的美景,每一束花花草草都需要筆者認真修剪,但是花園植被太多,有的時候修好的形狀很快又變得“亂象橫生”。

前段時間太忙索性忘了這項工作,再加上幾次暴風雨,花園看起來屬實有點“糟糕”,打算度過這段時間再細細處理。

當筆者過段時間再次拿著剪刀來到花園時,看到眼前的情景不僅愣住了:整個小花園靈活多變地變成了一個混亂帶有生機的復雜豐富的生態系統,時不時還有蜜蜂蝴蝶飛過,充滿了美麗的生機和樂趣。

有時候再想想,養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是辛勤的 園丁,精心呵護著我們的花園,生怕它有一天被狂風暴雨摧毀,同樣地在照顧花園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帶著自己的喜惡去修建心目中理想的植被。

然而有時候反不如人愿,你剛把“這一頭”修完,“那一頭”又長了出來,最后在嚴格的規矩下,所有的植被都變成了整齊劃一的“樹桿”。

正如《園丁與樹匠》中描述的 那樣,“木匠父母”心里有個“模范孩子”的標準,會按著自己的喜惡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的穩定的 成長環境,避免“花園”遭受野外風險的襲擊,在這樣的環境下任其有充分可能性無限發展,“養”孩子而非“造”孩子,園丁不僅是辛勤,更應反過來去造自己而不是去造孩子——所謂富養自己,散養孩子.正是這樣的道理。

許多父母都有以下疑慮困惑:每次下班回家都發現孩子在玩一些無聊的難以理解的游戲,嘴巴里還嘀嘀咕咕,害怕這種“難以理解的游戲”耽誤他認知發展。

所以選擇命令孩子做自己安排的事,按照自己的意愿為孩子好,有的父母干脆給孩子報個興趣班,用定向的興趣培養,來填充孩子無聊的時間。

還有就是發現這些安排完后,孩子還是“無事可做”,要不就玩手機要不就看電視,不太自律也沒有主觀學習的想法,所以有些父母咬咬牙自以為為了讓孩子“更”好,又給他“安排”一些東西。

這就是父母教育的誤區,過多地侵入孩子的自然發展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現代心理學認為,孩子的主觀世界并非如成人想象那樣簡單,這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伴隨著恐懼、焦慮和失敗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情緒。

父母應該樹立以下認知

孩子的左右大腦發展和聯系并不完善,理性地認知和道德素養以及自我約束能力遠低于成人,面對這些復雜的挫敗心理情緒孩子很難“自我調節”。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的大腦有它自然的發展規律,從出生幾個月開始,隨著“游戲”這種行為的參與,孩子能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和探索,能夠在游戲的探索中逐漸找到一種構建人格和自我療愈的有效途徑。

大多數父母,都嚴重忽視了孩子“無意間浪費時間玩耍”的重要成長意義。

很多父母,偏偏要逆著孩子的自然發展,過多地安排補習班和興趣班,強制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早點懂事,甚至強制要求孩子反過來體會自己的“良苦用心”,不然就是不懂事,活生生把孩子逼成了一個“小大人”,失去了一個孩子本應該有的探索創造的生機。

父母最好的愛是“富養自己”

當父母過多地將關注點傾注在孩子身上時,就注定要忽視自己的感受,很多父母都會沉浸式自我感動,要求孩子給予“反饋回報”。

實際上父母應該反過來想想,是什么因素讓自己忽視了自己的感受,是因為害怕嗎,還是恐懼,還是說為人父母的自尊,不愿在孩子面前展現脆弱。

無論是什么,父母要記住,不要以為給了孩子所有就能創造你想要的“安全感”因為我們無法給到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比如:愛、安全感、喜悅。

現在的父母們普遍缺乏的兩大心理營養,愛(被重視的感覺)和安全感。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習慣中,父母都不善于表達愛,孩子就難以真正“感受愛”,由此滋生了很多中國式 的家庭矛盾,甚至會有孩子認為:父母根本不愛自己。

為人父母,只有富養自己讓自己心情愉快,內心豐富,技能滿滿,才能有足夠的營養來滋潤孩子,才能教會孩子正確的獨處技能,為這個家庭兩個獨立優秀的個體負責任 ,而不是將兩者病態地“合為一體”。

所以,父母首先要富養自己,學會愛自己,正確探索自己作為人的“喜怒哀樂”的感受和需求,觀察別自身潛意識里的需要,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對孩子真正地感同身受,不會無意間傷害孩子,而孩子作為與生俱來的探索者,應該由他們自己去探索生命的無限曙光,父母只需緊跟其后,無需為其指明方向。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閱讀
分享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4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