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上宰相書
正月二十七日①,前鄉貢進士韓愈謹伏光范門下②,再拜獻書相公下③:《詩》之序曰④:“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其詩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說者曰⑤:菁菁者,盛也;莪,微草也;阿,大陵也。言君子之長育人材,若大陵之長育微草,能使之菁菁然盛也。“既見君子,樂且有儀”云者,天下美之之辭也。其三章曰:“既見君子,錫我百朋⑥。”說者曰:百朋多之之辭也,言君子既長育人材,又當爵命之,賜之厚祿以寵貴之云爾。其卒章曰:“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說者曰:載,載也;沉浮者,物也。言君子之于人才,無所不取,若舟之于物,浮沉皆載之云爾⑦。“既見君子,我心則休”⑧云者,言若此則天下之心美之也。君子之于人也,既長育之,又當爵命寵貴之,而于其才無所遺焉。孟子曰⑨:“君子有三樂,王天下不與存焉。”其一曰:“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⑩此皆圣人賢士之所極言至論,古今之所宜法者也。然則孰能長育天下之人材,將非吾君與吾相乎?孰能教育天下之英材,將非吾君與吾相乎?幸今天下無事,小大之官,各守其職,錢谷甲兵之問不至于廟堂。論道經邦之暇,舍此宜無大者焉。 今有人生二十八年矣,名不著于農工商賈之版,其業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雞鳴而起,孜孜焉亦不為利。其所讀皆圣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抑邪與正,辨時俗之所惑,居窮守約,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以求知于天下,亦不悖于教化,妖淫諛佞诪張之說,無所出于其中。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畝之宮其可懷。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饑不得食,寒不得衣,濱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爭笑之,忽將棄其舊而新是圖,求老農老圃而為師。悼本志之變化,中夜涕泗交頤。雖不足當詩人孟子之謂,抑長育之使成材,其亦可矣;教育之使成才,其亦可矣。 抑又聞古之君子相其君也,一夫不獲其所,若己推而內之溝中。今有人生七年而學圣人之道以修其身,積二十年不得已一朝而毀之,是亦不獲其所矣。伏念今有仁人在上位,若不往告之而遂行,是果于自棄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吾相也,其可乎?寧往告焉,若不得志,則命也,其亦行矣。《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是皆與善之辭也。抑又聞古之人有自進者,而君子不逆之矣,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之謂也。 抑又聞上之設官制祿,必求其人而授之者,非茍慕其才而富貴其身也,蓋將用其能理不能,用其明理不明者耳。下之修己立誠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茍沒于利而榮于名也,蓋將推己之所馀以濟其不足者耳。然則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而一其致焉耳。茍以是而為心,則上之道不必難其下,下之道不必難其上。可舉而舉焉,不必讓其自舉也;可進而進焉,不必廉于自進也。 抑又聞上之化下,得其道,則勸賞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因人之所欲為而遂推之之謂也。今天下不由吏部而仕進者幾希矣,主上感傷山林之士有逸遺者,屢詔內外之臣旁求于四海,而其主者蓋闕焉。豈其無人乎哉,亦見國家不以非常之道禮之而不來耳。彼之處隱就閑者亦人耳,其耳目鼻口之所欲,其心之所樂,其體之所安,豈有異于人乎哉?今所以惡衣食,窮體膚;麋鹿之與處,猨狖之與居;固自以其身不能與時從順俯仰,故甘心自絕而不悔焉。而方聞國家之仕進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試之以繡繪雕琢之文,考之以聲勢之逆順,章句之短長,中其程式者,然后得從下士之列。雖有化俗之方,安邊之畫,不繇是而稍進,萬不有一得焉。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響昧昧,惟恐聞于人也。 今若聞有以書進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薦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書于四方,枯槁沉溺魁閎寬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動其心,峨峨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矣。此所謂勸賞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者也,因人之所欲為而遂推之之謂者也。伏惟覽《詩》、《書》孟子之所指,念育才錫福之所以,考古之君子相其君之道,而忘自進自舉之罪,思設官制祿之故,以誘致山林逸遺之士,庶天下之行道者知所歸焉。小子不敢自幸,其嘗所著文,輒采其可者若干首,錄在異卷,冀辱賜觀焉。干黷尊嚴,伏地待罪。愈再拜。【題解】 有名的“三上宰相書”,作于貞元十一年(795),這是第一篇。韓愈于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年二十五歲;但登第并不等于得官,做官須由吏部候選,還要再經考試(即所謂“博學宏詞”)。時間過了三年考試三次,結果都失敗了。給宰相上書,就是在求仕無門的情況下,向當政的宰相們發出的呼吁,希望得到他們的同情、援助和擢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話就必須說得動聽;也就是說,必須有情有理,足以打動他們。這情就要說得誠懇,這理就要說得正大。 第一次的上書,韓愈抓住三點,反復加以申說。一、國家需要人才,君相的責任就在于長育天下的人才與教育天下的英才;國家設官制祿,為的就是讓居上位的人求天下杰出的人才而授之,包括隱居山林的逸遺之士。二、我韓愈就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我讀的是圣人之書,寫的是歌頌堯舜之道的文章,但是現在遑遑乎、恤恤乎,找不到一個職位發揮才能;國家的舉薦考試制度限制了人才的進用,我韓愈是這樣,山林逸遺之士也是這樣。三、統治者(君相)之于求人與在野者之于求位,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在上者不應限制人才的進用,在下者也不應因制度的限制而畏縮退后,不敢自行求薦進取。 這種求告的信,要寫得不卑不亢,既不可搖尾乞憐,也不能妄自尊大,這是從求告者一方來說;而從被求告者一方來說,求告者的措辭當然先要恭維他一通,但也要有適當的分寸,同時要委婉地點明他必須承擔的責任,使他感到必須義不容辭地考慮求告者的請求。韓愈這第一次上宰相書,巧妙地運用了這種寫作手腕,因此包世臣說:“雖少作,而精心撰結,氣盛言宜。”李光地說:“此篇援古陳義,寬然有馀。”說明在布局結構、遣詞用語上很下有功夫。也有人譏笑韓愈求官心切,急于功名富貴;但要知道,在“官本位”的社會里,如若要想“小行其志”,不做官是不可能有什么作為的。 當時的宰相是趙憬、賈耽、盧邁,這三人被稱為“庸人”。韓愈的上書雖然寫得義正辭嚴,但顯然未能打動他們,因此又有下面的兩次上書。
注 釋
1.正月二十七日:這是貞元十一年(795),韓愈黜于中書之后。
2.前鄉貢進士:唐朝進士得第,未選官,便稱前鄉貢進士,或前進士、新及第進士。
3.伏:拜伏,表示惶恐之意。
4.光范門:在宣政殿西南,通中書省,宰相治事之所。
5.相公閣下:對宰相的尊稱。
6.《詩》之序:《詩經》中每篇的小序,一般指毛詩之序。這里指《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詩前的序言。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疏曰:“菁菁者莪詩者,樂育材也。”意為《菁菁者莪》贊頌的是培育人才的美德。
7.說者:指東漢經學家鄭玄對《毛詩》的箋注。
8.三章:指《菁菁者莪》的第三章。
9.百朋:言得祿之多。朋是古代貨幣名,以貝為之,五貝為朋。
10.浮沉皆載:這是用的鄭玄箋注的解釋。載的古訓為則,載浮載沉的意思是或浮或沉,指的是楊木之舟。韓愈為了說明古人重用人才,采取于己有利的說法。
11.休:休休然,美的意思。
12.爵命之:以官爵命之,即授以官爵。
13.卒章:最后一章。
14.君子有三樂:語出《孟子·盡心上》,意為君子一生中最大的樂趣有三樣。
15.王天下不與存焉:即使讓他稱王也無法與這三種快樂相比。
16.極言至論:最合情合理的言論。
17.法:效法、學習。
18.長育:培養教育。
19.錢谷甲兵:泛指日常的經濟、軍事事務。
20.不至于廟堂:無須麻煩朝廷的意思。
21.論道經邦:談論治國安邦的大事。
22.版:圖籍,即花名冊或戶口簿。
23.孜:勤勉不懈。
24.楊墨釋老:楊朱、墨翟、佛教、道教的學說。
25.約六經之旨:摘取六經的旨意。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稱為六經。
26.抑邪與正:抵制邪說,一歸于正。抑,壓制。與,歸與。
27.守約:守禮。
28.怨懟:怨憤。懟,怨恨。
29.悖:違反。
30.诪張:虛誕放肆。
31.九品之位:指最低的官職。
32.一畝之宮:指狹小的居室。
33.遑遑乎:急忙不安。
34.恤恤乎:憂患愁苦。
35.濱于死而益固:接近死亡而意志更為堅定。
36.得其所者:指已得到官職的人。
37.忽將棄其舊而新是圖:指拋棄圣賢之業而另圖出路。
38.求老農老圃而為師:指將求老農、老圃為師,學習耕田種菜。
39.本志:指上文所說讀圣賢書、抑邪與正的志向。
40.中夜:夜深、夜半。
41.涕泗交頤:眼淚鼻涕流滿面部,形容傷心悲哀的樣子。頤,腮、下頦。
42.詩人、孟子之謂:指前引的《詩經》作者與蓋子贊揚育人之美的話。
43.長育:教育培養。
44.不獲其所:指才華未能得到任用。
45.若己推而內之溝中:指古之君子重視人才,只要有一人的才華不為所用,就如像自己將他推入溝中一般內疚。
46.仁人:指當政的宰相。
47.果于自棄:甘于自暴自棄。
48.《洪范》:《書經·周書》篇名,這是箕子告誡武王的話,所稱“汝”即指武王。
49.凡厥庶民:凡是這些群眾百姓。
50.有猷:有謀慮的。
51.有為:有作為的。
52.有守:有操守的。
53.汝則念之:你(武王)要牢記在心。
54.不協于極:有不合于善的。
55.不罹于咎:有不陷于惡的。
56.皇則受之:為君王的就應任用他們。
57.而康而色:被任用的人顯露出感激的面色。
58.予攸好德:我要一心向善。攸,助詞。
59.汝則錫之福:你(指武王)就賜給他爵祿。
60.與善之辭:與人為善的告誡。
61.逆之:歧視。
62.茍:僅僅。
63.能理不能:能治理別人不能治理的事情。
64.明理不明:明白別人不明的事理。
65.難:作難、責難。
66.廉:回避。
67.勸賞:獎勵,指爵祿。
68.幾希:很少、絕無僅有。希,同“稀”。
69.處隱就閑:隱居閑散。
70.惡衣食:穿舊衣,吃粗食。
71.窮體膚:指不能錦衣美食,得不到溫飽。
72.與處:共處。
73.猨狖:猿類。猨,同“猿”。狖,長尾猿。
74.繡繪雕琢之文:指華麗而過份修飾的文章,主要是指駢文。
75.聲勢之逆順:指音韻的高下平仄。
76.章句之短長:指形式排列的齊整。
77.中其程式:合于規定的格式。
78.下士:低級的官職。古代設上士、中士、下士,以為官名。
79.化俗之方:教育庶民的方法。
80.安邊之畫:安定邊疆的謀劃。
81.影響昧昧:躲匿無聲無息。
82.布其書:公開發布他的上書。
83.枯槁沉溺:指隱居山林和淪沒無聞的人。
84.魁閎寬通:指志氣高昂和心胸寬廣的人。
85.洋洋焉:高高興興的樣子。
86.峨峨焉纓其冠:莊嚴地結起帽帶,戴上帽子。纓,結冠的帶子,此作動詞用。
87.于于焉:悠然自得的樣子。
88.異卷:另外的卷子。
89.冀:希望。
100.干黷:冒犯。
譯 文
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謙恭地伏在光范門下,兩次拜禮,向宰相閣下敬獻文章:《毛詩》序中說道:“茂盛的莪草,是人樂于培育的。君子能夠培養孕育人才,那么天下人會對此覺得開心。”那首詩說:“茂盛的莪草,在那片丘陵上。君子看到它以后,喜歡它,覺得它有美好的形態。”鄭玄解釋說:菁菁,茂盛。莪,小草。阿,大的山陵。這是說君子可以培養孕育人才,就像大丘陵使小草生長孕育一樣,能夠讓它長得很繁茂。“君子看到它以后,喜歡它,覺得它有美好的形態”之類的話,是天下人用來贊美它的。詩的第三章說:“君子見到我以后,賞賜給我很多財物。”鄭玄解釋說:“百朋”是形容賜的東西多,這是說君子既然能夠培養孕育人才就應該再任命他官職爵位,賞賜給他豐裕的俸祿來寵愛重視他。詩的最后一章說:“在水面上航行的楊木船,或深或淺,君子看到我以后,我的心就很美妙了。”鄭玄解釋說:載,指裝載。沉浮,指東西。這是說君子對于人才,沒有不使用的,就像船對于貨物一樣,不管是浮是沉都要裝載它。“君子看到我以后,我的心就很美好了”之類的話,是說如果君子這樣做的話,天下人的心都會變美好。君子對于人才,培養孕育以后,應該再任命他官職爵位來寵愛重視他,這樣一來使他的才華展露無遺。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情趣,即使讓他稱王也無法與這三種快樂相比。”其中之一是說:“喜歡得到天下的杰出人才來培養教化他。”這都是圣賢之人最合乎常理的論斷,從古到今應當效法的原則。既然這樣,那么誰能夠培養孕育天下的人才呢?難道不是我們的皇上和宰相嗎?誰能夠教育天下的杰出人才呢?難道不是我們的皇上和宰相嗎?幸而現在天下太平,大大小小的官員,各自堅守自己的職責,有關財物、收成、征戰的問題,不需要拿到廟堂上討論。談論國家大事之余,除了培養教育人才以外,應當沒有比這更大的事情了。現在有人長到二十八歲了,名字沒有列在農民、工人、商家的戶籍中,他的事業就是讀書、寫文章,稱頌堯舜之道。雞一叫就起床,勤勤懇懇、不求名利。他讀的都是圣人的書,楊朱、墨子、佛教、道教之類的學說,沒有進入他思想的。他寫的東西都遵循六經的主旨,排除邪說、歸于正統,分辨時下習俗混亂不清的東西。在貧窮的環境中生活仍然守禮,也偶爾會有感激或怨恨之類奇怪的言辭,以它們為求得天下人理解的工具。也不與教化相違背,妖邪諛媚狂妄的說法沒有在言辭中出現的。四次在禮部應試,只成功了一次,三次被吏部選拔但沒有成就。九品官的位置只能看著,一畝大的房子也只能想著。四海之中沒有可以作歸宿的地方,饑餓但沒有東西吃,也沒有衣服御寒,雖接近死亡而意志愈加堅定,已經得到官職的人爭相嘲笑他,他一時間想要丟棄舊習的圣賢之書而另謀新出路,求老農民老園丁做老師。為自己志向的變化而悲傷,半夜里涕淚交流。盡管他不夠拿《詩經》與孟子的話來自比,但假如培養孕育他使他成才,也會成功;教育他使他成長,也會成功。又聽說古代的君子輔助他的君王,只要有一個人沒有得到他應得的位置,就仿佛是自己把他推到水溝里一樣。現在有人七歲就學圣人的道理來修養自身,并且積累了二十年,但卻不得不毀于一旦,這也是沒有得到他應得的位置啊!仔細想想,現在有仁德的人官居高位,假如不去向他通報一聲就離去,這是甘于自暴自棄,而不用古代君子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宰相,那可以嗎?我寧可去稟告他,如果不得志,那是命。我當歸隱田園。《洪范》中說:“凡是那些平民百姓,有智謀的、有作為的、有操行的,你要記著他們。對于那些既無大善,又無惡行的人,他們也應該受皇上的任用。他們流露出感激的神態,表示說:‘我一定喜好德行,你就封賜爵祿給我’。”這都是與人為善的訓誡。又聽說古代有自己推薦自己的人,君子不謝絕他,這就是表示說:“我定喜好德行,你就封賜爵祿給我。”又聽說上面安排官爵俸祿,必須要找到合適的人把它交給他,我不是僅僅羨慕那些財物可以使我富貴,而是想用那些職能來治理我無權治理的事,用那些清楚的東西來梳理不明白的東西。下面修養自身、行事正直、一定要求得俸祿居官的人,不僅僅是被利益誘惑而求名聲,而是想發揮自已的余力讓社會更完善。既然這樣,那么上面尋找官員、下面追求官位,取他們相互追求的交點就可以把他們的目標統一在一塊兒了。如果拿這個作為出發點,那么上面的不會為難下面的,下面的也不會為難上面的。可以舉薦就舉薦,不必求全他自薦;可以進薦就進薦,回避自薦是不必要的。還聽說上面教化民眾,如果規律已被掌握,那么獎勵不必給全天下人而全天下人都會跟從,依順人想做的事情推行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現在天下人不從吏部挑選而當官的幾乎沒有,皇上傷感在隱居山林的人當中有散失遺漏的人才,幾次詔諭內外的臣子到全國各地用各種方式尋求,但來的人還是很少。這樣的人難道沒有嗎?那是因為見到國家不用特別的方式來禮遇他所以不來罷了。那些隱居閑散的人也是人!他耳目鼻口想得到的東西,心里所喜歡的東西,身體安樂的地方,難道會和普通人不同嗎?現在之所以穿舊衣、吃粗糧,和麋鹿共處,與猿猴同居,是因為自己本來就不能去順應世俗,所以心甘情愿斷絕仕途而不后悔。而且剛剛聽說國家考官職的人,一定要被州縣舉薦,然后上調到禮部、吏部,考駢文的對仗、音律的高低、形式的齊整,符合規定的人,才能夠進入下士的行列中。即使有教化百姓的方法、安定邊疆的謀劃,不遵照這個途徑,萬分之一的機會也沒有。他又擔心進的山還不深,入的林還不密,躲得無影無蹤。悄無聲息,擔心被人發現。現在好像聽說有用書信進獻給宰相而求官的人,宰相不認為他羞恥,舉薦給皇上,任命他爵位,向全國公布他上的文章。隱居山林默默無聞而志向高遠、心胸寬廣的人,一定都將會有所心動,莊重地戴上帽子,悠然自得地前來進書。這就是所謂獎賞不必給全天下人而全天下人都會跟從的情況,這就是所謂順從人的想法來推行政令的情況。我領悟《詩》《書》《孟子》的教誨,思考培養人才、賞賜祿位的途徑,考證古代君子輔佐君王的方式,把自己進獻和舉薦的錯誤忘掉;考慮到設置官爵俸祿的原因,是為了吸引山林間散失遺漏的人才,讓天下流落的人才都知道以何處為歸宿。于是,我抱著僥幸心理將以前寫過的文章摘錄了幾篇不錯的,抄在別的紙上,希望您不怕麻煩看一看。冒犯您的尊嚴,我伏地等著領罪。韓愈再拜。
第二封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作品介紹】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是韓愈寫給宰相的第二封信,信中以動人之筆,比喻自己處境艱難如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試圖以此來打動宰相。文章緊扣“勢”、“ 時”著筆,運用比喻、設問、反駁等手法,將個人的思想寫得振振有辭,跌宕起伏。作者很講究行文變化,尤其懇切的言辭將其迫切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原文】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前:進士得第叫做前進士。鄉貢:唐朝取士的一種,有州縣考試推舉),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向上書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懼不敢逃遁,不知所為,乃復敢自納于不測之誅,以求畢其說,而請命于左右。
愈聞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呼而望之也;將有介于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側者,聞其聲而見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往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救之而不辭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
愈之強學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險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亟:讀音jì,急迫),大其聲而疾呼矣。閣下其亦聞而見之矣,其將往而全之歟?抑將安而不救歟?有來言于閣下者曰:“有觀溺于水而爇于火者(爇:讀音ruò,點燃,焚燒),有可救之道,而終莫之救也。閣下且以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動心者也。
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前五六年時,宰相薦聞,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抽擢:提拔),與今豈異時哉?且今節度、觀察使及防御營田諸小使等(:全部是官名),尚得自舉判官(判官:唐朝凡臨時派出去處理特殊事務的官都有判官,相當于秘書),無間于已仕未仕者(間:隔,離,引申為“區別”);況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進人者,或取于盜(:《禮記·雜記》說:“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管仲是春秋時齊國宰相),或舉于管庫(:《禮記·檀弓》說:“趙文子所舉于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余家。”趙文子,即趙武,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今布衣雖賤,猶足以方乎此(方:比)。情隘辭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憐焉。愈再拜。
【譯文】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恭敬地再次稟告相公閣下: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書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經十九天了,沒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離去,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于是我寧愿再次領受意想不到的責備,來要求陳述完我的意見,并向您請教。
我聽說: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幫忙免除災難,并不因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樣的慈愛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邊的人,即使與自己有怨恨,只要還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聲趕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義。那在他旁邊的人,聽見他的'呼聲和看見這種情形,也不會因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樣的慈愛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與他有怨恨,只要還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盡力氣,弄濕手腳,燒焦毛發,救起他而不會去躲避。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呢?是因為那情形確實危急,他的心情確實叫人可憐。
我努力學習,并且身體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沒有考慮道路的艱險和平坦,一直前行沒有停止過,以至于陷于窮困饑餓的水深火熱中,那種情形既危險又急迫,我已經大聲趕快呼喊了,閣下大概也聽見和看見了,您是前來救我呢?還是安穩地坐著不來救呢?有人向您說:“有人看見被水淹和被火燒的人,雖然有可以救人的辦法卻始終沒有去救。”閣下您認為他是個仁義君子嗎?如果不這樣認為,那么像我這樣的人,也就是君子應該動心同情的了。
有人對我說:“你的話是對的,宰相是了解你的,只是時機不許可,怎么辦呢?”我認為他不會講話,實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們賢明宰相的推薦罷了。至于所說的時機,本來就是處在上層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時,宰相向上推薦,尚且有從平民中提拔的,那時和現在,有什么不同嗎?況且現在的節度使、觀察使和防御使、營田使等地位較低的官員,尚能自己選用判官,而沒有區分他已經做過官還是沒有做過官的。何況是宰相,我們君主所尊敬的人,卻能說“不可”嗎?古代推薦人才的人,有的從盜賊中選取,有的從管理倉庫的人中推薦。現在,我這個平民雖然地位低賤,但還是足夠和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況窘迫,言辭急切,不知道怎樣斟酌才合適,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愛惜人才的心。愈再拜。
【解析】
在古代,一個地位低下的讀書人,為了能進入仕途、獲取更大的現實利益,有時必須走攀附權貴之路。年輕時候的韓愈中進士四年卻一直不得仕進,所以他給當時的宰相寫信,想以文章打動宰相,以求取到宰相的引薦和提拔。《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是韓愈寫給宰相的第二封信,信中以動人之筆,比喻自己處境艱難如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試圖以此來打動宰相。文章緊扣“勢”、“ 時”著筆,運用比喻、設問、反駁等手法,將個人的思想寫得振振有辭,跌宕起伏。作者很講究行文變化,尤其懇切的言辭將其迫切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既反映了封建統治下扼制人才的社會環境和人情冷暖,同時也展現了封建文人乞求仕進的窘態。
第三封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唐代〕
??三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天下之賢才皆已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天災時變、昆蟲草木之妖皆已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風俗皆已敦厚,動植之物、風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皆已備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憑叔父之親,其所輔理承化之功又盡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有賢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賢于周公而已,豈復有賢于時百執事者哉?豈復有所計議、能補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慮有所未及,以負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設使其時輔理承化之功未盡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無叔父之親,則將不暇食與沐矣,豈特吐哺握發為勤而止哉?維其如是,故于今頌成王之德,而稱周公之功不衰。??今閣下為輔相亦近耳。天下之賢才豈盡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豈盡除去?四海豈盡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豈盡賓貢?天災時變、昆蟲草木之妖豈盡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豈盡修理?風俗豈盡敦厚?動植之物、風雨霜露之所沾被者豈盡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豈盡備至?其所求進見之士,雖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執事,豈盡出其下哉?其所稱說,豈盡無所補哉?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握發,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復有周公之說焉。閣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則相吊,故出疆必載質。然所以重于自進者,以其于周不可則去之魯,于魯不可則去之齊,于齊不可則去之宋,之鄭,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國,舍乎此則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則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獨善自養,而不憂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憂天下之心,則不能矣。故愈每自進而不知愧焉,書亟上,足數及門,而不知止焉。寧獨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賢之門下是懼。亦惟少垂察焉。瀆冒威尊,惶恐無已。愈再拜。
譯文
??三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恭謹地再拜進言給相公閣下: 韓愈聽說周公作宰輔時,他是多么急于接見賢才啊,正當吃一頓飯,卻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來迎賓;正當洗一次頭發,即三次握著頭發出來見客.這時候,天下的賢才都已經提拔重用了,邪惡兇頑、圖謀不軌、諂媚逢迎、虛偽欺詐的一流壞人,都已經清除;整個天下都已經無須擔心;處在極邊遠地方的許多蠻夷部族,都已經歸順進貢;天時的災害變化,昆蟲草木的反常現象,都已經銷聲匿跡;國家的禮樂、刑政這些教化的制度都已建立;社會的風俗都已淳厚樸實;動物、植物,凡屬風雨霜露所浸潤滋養的一切,都已各得其所;麟、鳳、龜、龍之類的美好吉祥的跡象,都已經一一出現。而周公憑著圣人的才能,借助于成王叔父這樣至親的關系,他所輔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績,又都這樣顯著,那些請求進見的人,難道再有比周公更賢能的嗎?不只不會比周公賢能而已,難道再有比當時的百官更賢能的嗎?哪里還能有什么計策、議論能夠對周公的教化有所補益呢?可是周公訪求他們是這樣的急切,只擔心自己的耳朵有什么聽不見、眼睛有什么看不到之處,自己的思索考慮有什么不周全之處,以致辜負成王托政給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象周公這樣的用心,假使那時輔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績沒有那樣顯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沒有叔父的至親關系,那么周公將沒有時間去吃飯和洗頭了,難道只是止于辛勤地“吐哺握發”嗎?正因為他的用心能夠這樣,所以到現在,人們還念念不忘地歌頌成王的大德,稱贊周公的功績。??現在閣下作為宰相,身份與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賢才,難道都已經提拔重用了?邪惡兇頑、圖謀不軌、諂媚逢迎、虛偽欺詐的一流壞人,難道都已經清除?整個天下都已經無須擔心?處在極邊遠地方的蠻夷部族,難道都已經歸順進貢?國家的禮樂、刑政這些教化的制度難道都已建立?動物、植物,凡屬風雨霜露所浸潤滋養的一切,難道都已經各得其所了?麟、鳳、龜、龍之類的美好吉祥的跡象,難道都已經一一出現?那些請求進見的人,雖則不能夠期待他有您那樣的大德,至于同您手下那些官吏相比,難道全都不如嗎?他們所提所說的意見,難道全都對政事毫無補益嗎?現在您卻使不能象周公那樣吐哺握發,也總應該引進、接見他們,考察他們究竟如何而決定用誰不用誰,不應該默不作聲地了事啊!??韓愈等候回音已四十多天了。上了兩次書而心愿不能夠表達,三次登門,卻被守門人攔住。只因為我糊涂愚頑,不知道逃隱山林,所以又有上述關于周公的一番議論。希望閣下明察!古代的讀書人,只要有三個月不作官任職,相互之間就要慰問,所以他們只要走出本國疆界,車子上就一定載著準備隨時進見用的禮品。然而他們為什么又不肯輕易自己主動要求作官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周不被任用,就可以離開到魯國去;在魯不被任用,就離開到齊國去;在齊國不被任用,就離開到宋國去,到鄭國去,到秦國去,到楚國去。現在天下只有一個君主,四海之內統一為一個國家,舍棄這里,那就是夷狄了,就離開自己的父母之邦了。所以讀書人中間那些想實行自己主張的人,不被朝廷用,就只有入山林當隱士了。隱居山林,只是讀書人中那些獨善其身、自己顧自己而不憂慮天下的才能安居,如果他有憂天下的心思,就不能了。因此韓愈每次自求進見而不知羞愧,頻頻上書、多次上門而不知道止步啊。豈只如此而已,心里經常惶恐不安,唯恐不能夠出在您這樣的大賢人門下,也望您稍加體察。冒犯了您的威嚴,內心惶恐不已。韓愈再拜。注釋(1)哺:指口中所含的食物(2)欺負:欺詐違背。古今異義。(3)虞:擔憂(4)九夷八蠻:九、八為虛數。指蠻荒的各個部落(5)賓:服從,歸順(6)具:制度(7)沾被:沾濕,滋潤(8)休征嘉瑞:休征、嘉瑞都是指吉兆(9)叔父之親:指周公與成王的至親關系(10)輔理承化:輔佐、治理、承繼、教化(11)章章:顯著的樣子(12)設使:設、使都是“假設”的意思(13)特:只是(14)維其:正因為,現在通常寫做“唯其”(15)出其下:比他們差(16)引:牽引,引見(17)進:使……進(18)去就:或去或就。去,使……離開,指不任用;就,就近,指任用(19)待命:等待回音(20)再:兩次(21)通:通達(22)閽(音昏)人:守門人(23)質:通“贄”,禮物,信物(24)去:離開(周)(25)之:往……去(26)亟:多次,屢次。此處讀音為qì(27)惟:希望(28)少:稍微(29)垂:敬辭,用于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愛。~憐。~詢。
賞析
??韓愈三次上書宰相,都是為了求仕途,但是三次都未果,還使他得了個“躁進”的名聲,這樣的經歷對韓愈的求仕之心打擊極大,以至于對功名前途有一種失望感,而且放棄了年底到吏部正常銓選授官的機會。??《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雖為三上宰相書之一,但由于它寫在二上宰相書未果之后,其寫法和風格便與前二書大為不同。前兩封書信因為初次自薦,所以尚顯得冷靜理性,帶有投石問路性質,屢引經文并反復闡述經義說“長育人材”、“教育英材”為宰相之責,而“我”學統正而文才優秀,正堪造就,宰相當舉我用我。不應以我“自進”為非。或者是改為陳情以感之,即用一比喻極言自家窮餓之狀,大聲疾呼,望宰相發仁愛之心施以援手。總體來說文風紆曲道來,風格近于平和。??但是《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是第三書,是韓愈在引經以告、陳情以感都未奏效的情況下再次上書,當然是怨憤多于希翼,故文中挾怒帶憤直擊之,對宰相責以大義,侃侃而言,無不氣壯辭直,突出表現了作者剛直不屈的天性。??當然,韓愈在書中“直擊”宰相,并非使性亂道,而是高明地巧占地步,氣盛法立。一是借周公來說理,二是說宰相事。文章開篇就擺出周公禮賢的事實,特以“周公”“輔相”“爭于見賢”作關鍵詞。一下子就樹起了全文“立說”的頂梁柱。下面的議論即以此為基點展開。然后用周公在天下大治之時尚且禮賢下士為比照,來指責宰相在天下并未大治時對“所求進見之士”的默然不理,然后再用古今對比陳說自己何以“自進而不知愧”的原因。周公為儒家圣人、輔相典范.韓愈借他說宰相對“所求進見之士”不予“引而進之”為非,自然有力。??在這個過程中,韓愈以周公之事和宰相所為反復對說,自然引出對宰相在“求士”方面“不作為”的指責。對說的好處是將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況、行為擺在一起。構成鮮明對比,使得孰是孰非一目了然。由于“立說”高占地步,出言便理直氣壯,許多想說但不便明說的話,就可以無所不言,文筆放得開,說得酣暢淋漓,以至不掩鋒芒,幾乎把一封求援信寫成了一篇聲討書。兩段文字皆用頓跌手法造成文勢的開合,而造句方式大體相同,這與作者獨特的修辭手法有關。細言之,則表現有三:??一、以周公之事和宰相所為反復對說,自然引出對宰相在“求士”方面“不作為”的指責。??對說的好處是將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況、行為擺在一起,構成鮮明對比,使得孰是孰非一目了然。韓愈言事抒懷常以對說手法行文,所作古文往往氣盛言激,不但說事透徹,而且說得帶勁,有一股撼動人心的力量。《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的主體部分,就是說周公事,說宰相事,正說反說,兩相對照,帶出作者無限感慨,也顯出文勢的崢嶸峭直。誠如歸有光所言:“文章正說一段議論,復換數字,反說一段,與上相對,作者但覺其精神,不覺其重疊,此文法之巧處。此篇是也。”(《文章指南·文集》)歸氏所言,實已涉及此書行文如何對說的問題。所謂“復換數字”只是大而言之,具體講則應顧及兩段議論文字結構的特點。??二、對比作論,行文頓跌有致??兩段文字皆用頓跌手法造成文勢的開合,而造句方式大體相同。第一段說周公在天下大治時尚能禮賢下士,無論立意還是行文方式都對下段作對比議論有直接影響,故下筆不可茍且。作者考慮最多的,應是如何為下段痛責宰相預作布置。文章開篇就擺出周公禮賢的事實,樹起了全文“立說”的頂梁柱。很明顯,作者是懷著禮贊、向往和無限感慨的心態議論周公求賢之事的,故“筆鋒常帶感情”。對周公急于求賢的頌揚,并不直言其美,而是一再頓跌以凸顯其偉大。所謂頓跌,就是行文中先說諸相關事,每說一事,略作停頓,最后跌出結論般的斷。其妙處如江水奔流,因物受阻,暫為停流便使流速變快,由于不斷蓄勢,一旦奪路下跌,便有驚天動地的威力。文中“當是時”、“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和“其所求進見之士”三小段即為三頓,著此三頓是為跌出周公急于求賢的偉大。這是第一段中大的頓跌。第一段行文還有小的頓跌,“不惟不賢于周公而已”以下四句即是,其中前三句實為三頓其詞,后一長句對周公爭于求賢的稱美,是乘前三頓之勢“跌”出來的。??行文頓跌有致,很容易帶來文勢的開合,韓愈不僅利用了這一特點,同時還用到其他手法。一是鋪陳議論,展開來說,不斷擴展議論空間,使得文勢大開。一是陳說中,用相同的字構成眾多的排比句,使得文章聲勢大增。試讀第一段中九用“皆已”、三用“豈復有……哉”的兩組排比句,我們就有事理奔湊,目不暇接、心不暇思和不斷被某種力量撞擊的感覺。作者選用的同一類字“皆已”、“豈復有……哉”,一從正面作完全肯定,一以反詰語氣作肯定,本身就帶有情感傾向,當同有此類字眼的排比句出現在文中時,就不但使得文勢大開,還會造成情感的傾瀉、文氣的激蕩。??第一段說理之妙還表現在另外兩個地方。一即由周公急于求賢的舉動說到“周公之心”,特意說到假設周公“而非圣人之才,而無叔父之親”,他將更加努力求賢,“豈特吐哺捉發為勤而止哉”。這顯然是為下面指責宰相怠于求賢預作準備,但卻借進一步贊美周公的方式說出,來得巧妙、自然。二即本段文勢的開合,既有大開大合,又有小開小合,甚至在合中又有開合。但無論怎樣,有開必有合,故其文勢跌蕩,有抑揚頓挫之美,而無剽而不留之弊。像“如周公之心”至“稱周公之功不衰”一小段,就屬于大合中的小開合。其中“維其如是”以前數句可謂文勢小開,后數句則為小合。??第二段說宰相事實際上言周公事反復對照。在敘說過程中,作者極盡鋪陳作論,多使用排比句和反詰句式。原本一個“豈盡”二字就帶有慨嘆意味。加上連用11個以“豈盡”構成的句子一路追問到底,故第二段文字文氣勃郁,其勢則如連珠炮發,顯出作者的激憤心情。作者將其“書亟上,足數及門而不知止”。都說成是為“憂天下之心”所迫,立論自高。而所謂“有憂天下之心”,實承上言“周公之心”而來,說得在理,且語氣平和,接得自然,無刻意標舉之嫌,用語不可謂不妙。文勢宕開,行文大開大合、大合中有小開合,直吐心中不平之氣。??三、高占地步,為“自進而不知愧”辯解,借以重申求薦之意。??高占地步,主要是借周公立說。周公急于求賢偉大,賢者“自進”自然可貴。書中第三段說“自進”不愧,即循此思路作論,故意在求人,卻無卑諂之語。書中說“重于自進”的理由有三,一即“古之士”云云,是說自己當如“古之士”急于求仁;二即“以其于周不可”云云,是說今天“四海一國”,自己不可能像古人那樣環游列國以求仕;三即“山林者”云云,是說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能遁人山林。三條理由,當以后者最為堂皇。作者將其“書亟上,足數及門而不知止”,都說成是為“憂天下之心”所迫,立論自高。而所謂“有憂天下之心”,實承上言“周公之心”而來,說得在理,且語氣平和,接得自然,無刻意標舉之嫌,用語不可謂不妙。??《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還特別注意兩段之間的承接語句。比如第一、二段之間“今閣下為輔相亦近耳”。這句話說得簡略,卻用意微妙。它不但能在兩段文字之間起轉折、過渡作用,還隱含作者對時相為官之時與周公相近而急于求賢遠不如周公的不滿。還比如,句中“為輔相亦近耳”數字,余味曲包,簡直無可取代。若將全句換為“今閣下如何”或“今閣下不然”,較韓愈用語之貼切、意味之深長,顯然都大打折扣。后人評述說此書出語氣盛言宜,正表現在這些地方。??在這篇文章里,韓愈用周公急于見賢而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發的典故與當時宰相對待人才的冷淡態度作對比,尖銳諷刺了權貴們不重視任用人才的做法。表達了韓愈對當時不重視人才的社會現實的強烈憤慨,也表達了他為“兼濟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文章運用對比、排比、反問的句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全文有感而發,有的放矢,據理直言,言而無忌,情詞激烈。從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起筆,排比中有變化,整齊中見錯落,頗能反映韓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的一貫風格。??文章運用對比、排比、反問的句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全文有感而發,有的放矢,據理直言,言而無忌,情詞激烈。從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起筆,排比中有變化,整齊中見錯落,頗能反映韓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的一貫風格。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