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佳加網

幾個富有創意獨特的橋梁設計(橋梁鬼才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幾個富有創意獨特的橋梁設計(橋梁鬼才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摘要: 幾個富有創意獨特的橋梁設計(橋梁鬼才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幾個富有創意獨特的橋梁設計(橋梁鬼才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你見過一拉就變長的桌子,可以卷成球的大橋,像蒲公英一樣搖擺的建筑嗎?如果沒有,你見過會跳舞的大樓嗎?

這些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真實存在。出自被譽為「建筑界的達芬奇」的,英國設計鬼才托馬斯 ? 赫斯維克之手,BBC甚至專門為他制作了紀錄片,名字就叫:《托馬斯,勢不可擋》。

23歲成立個人工作室,33歲獲得「皇家工業設計」勛章,35歲就拿下建筑屆「奧斯卡」菲利普王子獎;從奧運火炬到城市地標,設計囊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超乎想象的創意,嘆為觀止的構造,前所未見的形象,不斷刷新著世界的認知,被譽為「現實世界的顛覆者」和「游戲規則的改變者」。

從兒時的搗蛋鬼,到世界首屈一指的設計奇才,托馬斯讓夢想超越現實,也讓世界充滿無盡的驚喜和想象,更有著點石成金的能力。

既要有突破極限的頭腦

更要有敢于挑戰的勇氣

Thomas Heatherwick

托馬斯1970年生于英國,是地道的倫敦人。父親是音樂人,母親則是珠寶設計師。

在濃厚的工藝設計氛圍浸染下之下,托馬斯從小就顯示出對「手工創作」的狂熱,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尤其對拆裝電器和家具樂此不疲。

臥室如同雜亂的工作間,堆滿從五金店淘來的工具材料,他把自己鎖在里面不斷嘗試各種制作,驗證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他曾為父親制作過一張特別的生日卡 —— 打開后變成層次豐富的立體模型。「小孩子總是創意無限,幸運的是,從沒有人試圖阻止我的胡鬧,告訴我是時候長大了。」

托馬斯的媽媽經營一家手工珍珠首飾店。托馬斯就浸潤在這一片溫婉柔潤的珠光之中。那些慧心和巧手做出的美妙首飾,在他心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母親用言傳身教告訴他:造物的靈魂:在于設計者對使用者的細致體貼。如果你至始至終,都把舒適和美觀放在首位,那么設計就一定具有生命。

耳濡目染,是托馬斯設計美學的第一課。在此后的設計生涯中,無論做什么,他最在意的始終是用自己的理念,為設計賦予靈魂。

托馬斯先后就讀于曼徹斯特大學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專業是3D設計。正是托馬斯的熱情所在,也讓他日后在面對任何設計領域,都能跳脫傳統束縛,誕生出全新創意。

可拉伸的桌子 Friction Table

畢業后,23 歲的托馬斯創立了自己的同名工作室 —— Heatherwick Studio,開啟了設計生涯的全新篇章。

對他而言,藝術、設計和建筑之間沒有界限,官網上的項目也只按尺寸大小,從來不分類別。對他而言,小到賀卡,大到城市地標,設計的流程都是一樣的。

無論什么項目,托馬斯都以天馬行空的創意,標新立異的造型打破常規,創造出體貼又驚艷的作品,挑戰想像極限的同時,給公共空間帶來無窮樂趣。

比如巧妙利用擠壓過程的不穩定性

制作的造型各異富有動感的擠壓椅

如同靈動的藝術,充滿靈魂和生命

Extrusion

還有融合先進技術與人體工程學

可以體驗如離心力般的旋轉樂趣

只讓人忍不住想笑的趣味陀螺椅

Spun Chair

以及運用層層黃銅打造的創意報刊亭

階梯狀的推拉門,不僅能夠自由開合

還能放置報刊,兼具趣味性與功能性

Paper House

2002年,托馬斯設計的大聯盟運河上的步行橋,令他名聲大振。普通的鋼橋在船需要通過時,會自動卷曲成八角形。

Rolling Bridge ?Heatherwick Studio

托馬斯巧妙利用液壓油缸伸展機制,完全顛覆橋梁固有印象。裝置藝術般的極致巧心和設計,讓他一舉獲得英國鋼結構獎。

這種跨界的開放式,是托馬斯最享受的設計狀態。「其實,我最在意的不是建造多么宏偉的構筑物,而是自己的設計,能給人們帶來什么體驗和感受。」

「城市中巨大的建筑是如此空洞而冷酷,反觀很多設計小品,卻充滿故事和神韻。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深深觸動。為什么建筑不能同樣既生動又有趣呢?

此后,托馬斯逐漸在更大的項目中積蓄能量,展示才華。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設計方案招標,嚴苛的建造條件,少到可憐的預算,卻激發了托馬斯最大膽的創想。

他以植物的生長為靈感,用6萬多根內外連通的透明亞克力長桿,組成美輪美奐的「種子圣殿」,擊敗包括「女魔頭」扎哈在內的世界設計大師,在47個團隊中脫穎而出。

近似花蕊的建筑仿佛巨大的「蒲公英」,輕輕擺動。白天,光線透用亞克力桿照亮室內,流瀉出充滿驚艷的未來感。晚上,桿內的LED白色光源讓建筑如繁星閃耀。

不僅有顏值,還更有內涵。亞克力條內鑲嵌著25萬顆不同種類的種子,傳達著物種保護的重要性。展覽結束,含有種子的亞克力桿可以拆下來,成為具有紀念價值的禮物。

托馬斯用簡潔有力,引人入勝的建筑語言,展現了深刻的內涵和絕妙的創意,塑造了英國印象的嶄新符號。也收獲如潮好評,獲得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鉑金獎。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

2012 年倫敦奧運會之際,政府委托托馬斯重新設計倫敦公共汽車。

倫敦的紅色雙層巴士,一直是城市的象征。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托馬斯以充滿人性化的優雅設計,提交了完美的答卷。

新巴士延續了經典的紅色,輪廓更優雅圓潤。環繞式全景車頂,任何角度都是最佳觀景位。多重車門和可升降平臺,讓空間更寬敞,還能搭載比原來多1/3的乘客。

既提升美觀度,又提高效率,還節能環保。新巴士一誕生,立刻成為標志性新名片。還催生了倫敦人拿來炫耀的小謎語:什么東西既是紅色的又是綠色(環保)?

托馬斯工作室隨后接下「花園橋」項目

設計出橫跨泰晤士河兩岸的花園式步道

Garden Bridge 效果圖

盡管后來遭遇資金困境,但托馬斯始終深信:橋梁不只是「經過」,更應該「駐足」,成為喧囂城市中的寧靜綠洲。這種設計理念,也延續在其后設計的「哈德遜河55號碼頭」中。

哈德遜河55號碼頭 ?Heatherwick Studio

2012年倫敦奧運會,托馬斯設計主火炬時了解到:奧運火炬只有點燃的一刻會被銘記,此后就成為無用的廢棄物。托馬斯決定讓設計更有意義,不僅只在點燃的剎那。

托馬斯設計的主火炬由204片銅花瓣組成,每片花瓣都銘刻各參賽國名稱,為保證公平,即使形狀不同的花瓣重量也嚴格一致。

奧運結束后,花瓣拆卸下來贈送各國紀念。不僅代表著英國的友誼,更象征著奧運精神如火焰般生生不息。這個設計讓「火炬臺」超越奧運之火本身,成為永久意義的載體。

在隨后的設計歷程中,托馬斯更將

超創意的理念,轉化為靈動的設計

打造出一件件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2017年南非蔡茨當代藝術中心。多邊立體玻璃窗全方位反射光線,在黑夜如繁星般熠熠生輝。中庭的42個蜂窩狀筒倉,為室內空間帶來魔幻而通透的光照。

Zeitz MOCAA ?Heatherwick Studio

同年,托馬斯又和 Foster+Parters 聯手,為上海外灘復興藝術中心,設計出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會跳舞的大樓」。

流蘇裝飾中獲得靈感,傳統山水中提取意境。托馬斯用675根黃銅金屬柱,組成自由開合的三層旋轉幕簾,帶來奇幻而非凡的靈動體驗,成為都市別致的風景線。

隨后的谷歌加州總部、倫敦總部方案、倫敦奧運場館改造方案、紐約哈德遜廣場等大項目的接連中標、建成和開放,讓托馬斯成為世界最炙手可熱的設計大師。

倫敦國王十字煤滴廣場

谷歌倫敦總部 ?BIG/Heatherwick Studio

2018年托馬斯在上海蘇州河畔,建造了巨大的混凝土叢林「1000 Trees」 。這座混合功能建筑包括商場、學校、住宅、辦公樓等,遠望如同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1000 Trees」 ?Heatherwick Studio

這次,不走尋常路的托馬斯,決定大膽的暴露空間結構。「與其想方設法隱藏柱子,不如大方顯露,讓它成為最大的亮點。」

巨大的柱子拔地而起,頂部布滿綠植,仿佛從破墻而出的樹干。遠望蘇州河畔,棲息的400個交錯的露臺,數千棵錯落有致的樹,如同「郁郁蔥蔥的山丘」。

不僅正面模擬樹木自然生長的狀態,流線設計也仿照了叢林游走的高低錯落。

托馬斯團隊設計了各種不同的楔形構筑,終于還原出蘇州河畔高低起伏的別致景象。希望人們在這座這座鋼筋水泥中的世外桃源,能體驗到城市中心游山玩水的別樣情趣。

2019年,紐約斥資200億重金打造的全新城市地標 —— 哈德遜廣場盛大開幕,而托馬斯設計的「容器」Vessel 是整個廣場核心。被譽為「紐約的埃菲爾鐵塔」,賺足了眼球,熱門到票都買不到。

Hudson Yards

作為三維的城市公共空間,「容器」如同空中迷宮,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既可以作為運動設施、聚會場所、圓形劇場,也可以作為景觀裝置、攀爬架亦或瞭望塔。

盡管褒貶不一,「容器」卻在吸引游客的同時,成功塑造了趣味十足的社交空間: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此相遇、交談或相視一笑,呼吸之間共同體會紐約的獨特風情。

作為兼具景觀效果和社會價值的公共空間。「容器」打破常規,在流光溢彩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整個哈德遜廣場的所有元素,都不自覺的圍繞它旋轉。

「我希望能設計出人人都可以使用、觸摸且參與其中的建筑物。優秀的設計應該與城市和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地域文化的象征和人類情感的寄托。

剛落成的頂級豪宅「伊甸園」

同樣引人矚目,一層一戶的全平層

在與自然的交融上做足文章

EDEN

托馬斯直接將傳統戶型拆分,設計出全新格局。起居室和臥室分散在角落,每個空間都三面臨窗,不僅對流通風,更汲取無盡陽光。窗外就是花園,滿眼綠意盎然。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繼續與自然抗爭

而是保持平衡,與自然重新建立聯系」

建筑外墻凹凸不平的紋理

模仿的是新加坡當地地貌

每面墻都滲入了城市文化

而室內設計真正做到了低調的奢華,簡潔的形態和卓越的質感相得益彰,連洗手臺的材料都源自一億八千萬年前的石灰巖。

托馬斯始終堅持,將建筑和特定的地理環境結合,讓我們和自然更完美的相融。新的一年,他更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帶到了日本。

這座6000平米的恢弘廣場,是東京全新的城市中心,也是托馬斯在日本的首個項目,預計3年后落成。

藤架結構的建筑引入大量綠植,遠望如同起伏的綠色山谷。斜坡的設計,蜿蜒的網架,讓各種植物自由攀爬。自然和人工,室內和室外空間交融,行走其間,如同花園漫步。

托馬斯的設計總是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但不是炫技式冷冰冰的構筑物,而是超越形式打破邊界,完美的演繹著建筑與藝術的關聯,空間與情感的互動。

然而光明背后,總有陰影。每項嘆為觀止的設計背后,都有著無數的嘲諷和質疑:

「1000顆樹」被吐槽為「墳頭」,「容器」被群嘲為「巨型垃圾桶」,「花園橋」項目因為資金問題被無限期擱置,引發一片反對聲浪。

甚至連「奧運火炬」,誕生之初也被奧組委無情否決過N次,要不是托馬斯的竭力爭取,差點擱淺。

世界往往就是這樣,享受多少掌聲和贊譽,就要承受多少壓力和詆毀。而夢想之所以稱為「夢想」,不是因為它遙不可及,而是因為實現之路的艱難險阻。

幸運的是,世上總有「托馬斯」,用一次次的挑戰和顛覆,在所有的質疑反對中逆風前行,讓我們重新相信一個從不設限的大腦,一個執著追求的心靈,所能抵達的高度。

無論在任何時候

世上總有不走尋常路的人

托馬斯,甚至不去挑戰已有規則

而是直接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創造世界

在不斷顛覆認知挑戰想象的極限游戲中

把虛幻的創意變成終生的執著

也給依然懷抱夢想的我們

一份期待和希望

References

1. The Architecture Review|Thomas Heatherwick: ‘I wanted to be an inventor’

2. Medium|Small, Medium, and Large — Scale in the Work of Heatherwick Studio

3. Products and buildings are the same says Heatherwick, as designers turn to architecture,Dezeen,2015 07

4. How Thomas Heatherwick Became the Pied Piper of Architecture,PAUL GOLDBERGER,Vanity Fair 201612

5. 英倫天才設計師「當代的達·芬奇」Thomas Heatherwick,安邸AD,201412

6. 有方|關于英國鬼才建筑師Heatherwick你需要知道的9件事

7.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他把1000棵樹塞進上海房子,慘遭吐槽!又建200億新加坡豪宅,火遍全網

8. 一起設計|鬼才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作品

9. 設計癖|Designer 100:英倫工業界的達芬奇,托馬斯·赫斯維克

10. INTERNI設計時代|專訪 | 托馬斯·赫斯維克:不能只從外觀上理解 Vessel

無人可阻擋你,除了你自己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閱讀
分享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8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