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佳加網

古箏和古琴是同一個樂器嗎(古琴十大名曲連放)

古箏和古琴是同一個樂器嗎(古琴十大名曲連放)摘要: 古箏和古琴是同一個樂器嗎(古琴十大名曲連放)來源︱喜馬拉雅《DJ國鵬:給所有人聽的古琴藝術課》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雖然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但我們都能從不同的音樂中汲取...
古箏和古琴是同一個樂器嗎(古琴十大名曲連放)

來源︱喜馬拉雅《DJ國鵬:給所有人聽的古琴藝術課》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雖然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但我們都能從不同的音樂中汲取到不同的養分。

今天我想與你聊的,是兩件中國傳統彈撥類樂器:古琴和古箏。

我猜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古琴和古箏,感覺并不陌生,就算自己不會彈,宮廷劇里也總出現呀,見過!但如果想仔細分辨一下他們的區別,又好像并不清楚。

琴、箏性格大不同

琴是楚文化的產物,而箏主要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秦、齊兩地。一開始他們都是來自于民間的樂器。

古箏的聲音明亮、柔美,古琴的音色則顯得低沉和深遠。

如果用人來形容的話,古箏更像是一個20出頭的漂亮姑娘,很搶眼,而古琴就像是一個40多歲的成熟男子,非常內斂。這可以理解為,樂器在音色方面天然具有不同的性格。

姐妹樂器的歷史恩怨

進入漢魏時期,古琴和古箏這姐妹倆的道路,逐漸開始有了區別。

古琴變成了文人在書齋當中備受青睞的樂器,而古箏則深入民間,更多地承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廟堂之音,講究中正平和、典雅大氣,古琴開始背上了禮樂教化的功能。古箏則沒有那么多的“任務”,他與琵琶等來自于異國他鄉的樂器一起高歌共舞,上到宮廷梨園,下到青樓酒肆,都可以聽到他們熱鬧的聲音。

唐代末期的琴人,還發明了一直使用長達千年的古琴專用譜:減字譜。這是獨立于中國古代其他傳統樂器的一種譜子。古箏和其他的民間樂器一樣,一直用的是工尺譜。

可能正是因為文人階層對古琴的特殊青睞,在中國古代所有樂器當中,只有古琴保存了大量歷朝歷代的琴譜和研究文獻,最終成為一門學問:琴學。

到了明清和近代,古琴和古箏這兩個樂器的標簽越來越明顯。古琴,是文人雅士的清微淡遠。古箏,是青樓女子的艷麗媚俗。

明代著名的琴譜《風宣玄品》中有一句話,指名道姓地把古琴和古箏二者劃清界限。原文說:“若要聲音艷麗以為好聽。莫若棄琴而彈箏。此琴家大忌也。”就是說,你要是想把聲音彈得好聽,那你就別彈琴了,去彈古箏吧。彈古琴的人最忌諱這點!你看,這是來自彈琴人內心的鄙視。

但好聽是錯嗎?客觀地說,古箏、琵琶等很多民間樂器的演奏技法都要超過古琴,表現題材也更多樣化,可是這些樂器在中國古代完全沒有話語權,因為舊時代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尤其是從明代開始,都屬于賤民階層。

建國之后的樂器改良

建國之后的樂器改良運動,古箏走得比較徹底,因為它本來也沒有古琴那么大的歷史包袱。

全國的古箏名家在一起摒棄了門派,把古箏的弦數統一至21根,發展和創作出了很多新的指法,也豐富了演奏曲目。現在,你在古箏的演奏會上,從曲子的名字就能看得出,新創作的古箏曲占到了大多數。

古琴則完全不同,古琴的琴弦自魏晉末期到唐代定型以后,再也沒有變過,一直是7根琴弦。古琴雖然沒有成功改良,但對于古譜的復原演奏工作,即古琴界稱的打譜,做得很有聲色。

改革開放以后,古箏優美動聽的聲音首先吸引了大眾的耳朵,而彈古琴的人卻常常得告訴聽者,這是古琴而不是古箏。這對于清高了一輩子的古琴來說,還真是一件挺搞笑的事情。

說到這,不由讓我想起一個古琴圈的段子。有位琴家到西方參加現代音樂節,結束后記者采訪臺下觀眾,對于東方樂器有什么評價?觀眾說:“啊……好像那個音樂家上臺調了半天弦,之后沒開始彈琴,就下臺了。”這雖是玩笑話,但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古琴的音色沒有那么討好。

區分古琴與古箏的小秘訣

你學會如何區分古琴和古箏了嗎?

一聽聲音。聲音很大,比較華麗,在舞臺上表演喜形于色的,肯定是古箏。聲音小,沒那么夸張,有的時候還聽不清,看演奏家總在那揉弦的,八成是古琴。

二看體積。古箏塊頭大。樂器的弦和面板中間有支撐物,俗稱碼子,術語叫雁柱。古琴體積小,樂器的弦和面板中間沒有任何東西。

如果能判斷到這兒,恭喜你,你已經不再會叫錯他們的名字了!

來源︱喜馬拉雅《DJ國鵬:給所有人聽的古琴藝術課》

國鵬,他走在音樂時尚最前沿,卻還是世界古琴曲收藏第一人。《DJ國鵬:給所有人聽的古琴藝術課》,帶你走進古琴的世界。

清晨,國鵬的聲音讓你緊繃的節奏得到舒緩,擁擠的公交地鐵成了你的修心時間。夜里,古琴自然古樸的聲音一縷一縷解開紛繁的思緒,讓你思考,讓你放空。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閱讀
分享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13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