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佳加網

沙龍源于哪國語言,法國沙龍文化的興起

沙龍源于哪國語言,法國沙龍文化的興起摘要: 沙龍源于哪國語言,法國沙龍文化的興起* 本文原載:獨角鹿·孤品店(微信號:LicorneUnique)搜集整理:mickey當我們翻看法國歷史,發現沙龍文化在早些時...
沙龍源于哪國語言,法國沙龍文化的興起

* 本文原載:獨角鹿·孤品店(微信號:LicorneUnique)

搜集整理:mickey

當我們翻看法國歷史,發現沙龍文化在早些時候被賦予了很深刻的內涵,還曾經為法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榮譽。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法國的沙龍文化。

首先,我們得先明白什么叫沙龍,沙龍(salon)是以談話為主,由一位沙龍女主人來主持,凝聚文人墨客,以談話為主的聚會。

法國的沙龍文化

法國的沙龍起始于17世紀,談話主題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參與者主要都是達官顯貴,核心人物是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出身名門,厭倦了宮廷的傾頹奢靡而開創了法國歷史上第一個沙龍。

法國的沙龍文化

朗布依埃夫人

法國的沙龍文化

朗布依埃夫人沙龍

進入18世紀以后,沙龍文化迎來了頂峰,成為法國社會最重要的社交方式。18世紀的沙龍由談論文學藝術變成了百家爭鳴的論壇:大到世界政局波瀾詭譎的變化,小到老百姓家長里短的趣聞,都可以成為話題,眾多才子各抒己見,高談闊論,針砭時弊。18世紀眾多啟蒙思想家們都是沙龍里的常客,沙龍迅速成了百科全書派的聚集地,伏爾泰的喜劇,哲理小說都在沙龍里朗誦并表演,巴爾扎克在沙龍里開創了書信體評論模式 ……啟蒙主義的思想在沙龍中萌芽并在思維的碰撞中走向成熟,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為法國大革命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法國的沙龍文化

啟蒙思想深深的影響了18世紀的法國藝術風向,這個時候的沙龍里,有洛可可風格的繪畫大師,也不乏崇尚古典復興的新秀們。

布歇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畫家,他的畫作技法細膩,色彩明快,具有一定的情感煽動性。

法國的沙龍文化

帶皮手筒的年輕女子 /布歇/ 1742

法國的沙龍文化

夢中的牧羊女/布歇/1763

法國的沙龍文化

布歇的把洛可可的淫欲享樂之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幅裸女就是其中的一幅代表作

美學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產生自覺和反省。這時候的畫家以夏爾丹為代表,以平民生活為主題,用冷靜的筆法描寫他們的勞動和生活。

法國的沙龍文化

肥皂泡/夏爾丹/1733

法國的沙龍文化

市集歸來/夏爾丹/1739

大衛的作品多以精細的古典元素來表現革命激情,一洗巴洛克的奢華和夸張,畫面簡潔有力,構圖嚴謹,變現了啟蒙運動對于理性要求的新美學精神。

法國的沙龍文化

荷拉斯兄弟之誓/大衛/1784

法國的沙龍文化

馬拉之死/大衛/1793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問,對于法國影響如此之大的沙龍,為什么是由女主人主持呢?因為沙龍中很多都是男性,腎上腺激素一飆升難免在討論中出現矛盾和激烈的爭論,這時候就需要溫柔平和的女主人來緩和緊張好斗的氣氛。下面我就來看看繁盛的18世紀法國沙龍里那些流光溢彩的女主人。

蓬巴杜夫人

作為18世紀法國最門庭若市藝術沙龍的創始人,蓬巴杜夫人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女性。作為路易十五的情婦和軍師,她玉手一揮精致奢華的洛可可藝術便風靡整個歐洲,她指點江山,輕啟朱唇就讓耳根子軟的路易十五發動了將法國帶入災難的七年戰爭。

法國的沙龍文化

布歇所畫的《蓬巴杜夫人》,1756年。在蓬巴杜夫人所有的畫像中被公認最優秀的一幅,布歇使用了藍綠色,著重體現夫人高貴典雅,但又不失嫵媚,筆法細膩,色調濃郁。

法國的沙龍文化

這張畫像頗符合當時的時代風向,也是由布歇所畫,桌脊擺放的有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孟德斯鳩的《法的精神》以及伏爾泰的《亨利四世時代》,表現了夫人的藝術和文化造詣,也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啟蒙思想傳播的盛況。

法國的沙龍文化

封爵為蓬巴杜夫人后,凡爾賽宮內成了她宴請藝術賓客的聚集地。此圖為當時夫人藝術沙龍中心之一的真實地點,我們可以看到婀娜多姿的洛可可風格家具。

法國的沙龍文化

路易十五時期凡爾賽宮內的座鐘

夏特萊夫人

夏特萊侯爵夫人被后人視為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她的沙龍里流動著更多的理性氛圍,被伏爾泰稱為“神圣可敬的艾米麗”。

法國的沙龍文化

夏特萊夫人這幅肖像手拿圓規,表現了夫人的理性思維

法國的沙龍文化

這幅畫反映的是伏爾泰在夏特萊夫人的幫助下,向法國介紹牛頓學說的故事

喬芙蘭夫人

喬芙蘭夫人總是能號召到最出色的文人雅士,洛可可風格畫家布歇,以平民為主題的夏爾丹,還有啟蒙哲人狄德羅、達朗貝都是她沙龍里的常客。

法國的沙龍文化

喬芙蘭夫人

法國的沙龍文化

《在喬芙蘭夫人沙龍里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是一幅描繪18世紀法國沙龍盛況的著名油畫。畫面里的精英們以沙龍女主人喬芙蘭夫人為中心,圍坐在伏爾泰半身雕塑下,聆聽法蘭西學院院士達朗貝高聲朗誦《中國孤兒》,聽眾姿態各異,空氣中流動著一種無形的思潮。

法國的沙龍文化

喬芙蘭夫人的午餐/羅伯特

斯塔爾夫人

斯塔爾夫人的沙龍是為數不多的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依然堅挺的沙龍,她的沙龍政治色彩濃郁,可以說是政客和陰謀家們的角逐場。

法國的沙龍文化

斯塔爾夫人

斯塔爾夫人愛慕拿破侖并曾勇敢表白,不過奈何拿破侖是個外貌協會的,不能忽略斯塔爾夫人的外表去感受她內在的知性和優雅,不知是不是因為被拒而惱羞成怒,拿破侖上臺后,斯塔爾夫人成了堅定的反對派。

法國的沙龍文化

大衛筆下的拿破侖

到了19世紀中后期,沙龍開始走下坡路,20世紀初,隨著新的通信手段的發明,沙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被咖啡館以及講談會所取代。

法國的沙龍文化

沙龍把法國文化的精華集中起來,讓“文質彬彬”的法國成了全世界的法蘭西,將啟蒙思想吹向法國和整個歐洲,法國因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炫目。沙龍里那些眼波流轉的女貴婦人,碰撞交錯的思維火花,精彩絕倫的爭辯誦讀,以及那振聾發聵的要求自由和平等的聲音仿佛扔然能隔著風云變幻的18世紀傳來,再把我們再帶回那個曾高朋滿座、衣香鬢影、自由開放的盛世法蘭西。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閱讀
分享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111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