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佳加網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漢朝三公九卿的官職)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漢朝三公九卿的官職)摘要: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漢朝三公九卿的官職)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漢朝三公九卿的官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到了周朝時期,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為三公。那么,問題來了,在漢朝這一歷史階段,“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個官職呢?

漢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個官職?

首先,對于漢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事務,太尉執掌兵馬,而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百官。到了西漢初期,沿襲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為三公。不過,在西漢時期,太尉并不常設,實際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對于皇帝來說,顯然不放心將兵權交給某一個大臣手中。到了漢武帝晚年,因為丞相權力過大,所以通過大司馬大將軍這一官職,以此來限制丞相的權力。

漢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個官職?

由此,在漢武帝在位時期,三公實際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或者大將軍,也即用大司馬取代了太尉這一官職。比如霍光、衛青等人都曾擔任大司馬大將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漢武帝之后,漢成帝即位后選擇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將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提升到與丞相相等。由此,在漢成帝在位時,“三公”分別指大司馬、大司空、丞相這三個官職。到了漢哀帝在位時,又改丞相為大司徒。那么,這一時期的“三公”,也就變成了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漢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個官職?

總體而言,在西漢中后期,“三公”雖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權力上,還是要數掌握兵權的大司馬最大。并且,對于這一時期的大司馬,往往還兼任著大將軍一職,并且可以參與到朝廷事務的處理中,所以在權力上遠超丞相一職。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劉秀這位皇帝在位時,依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不久之后,漢光武劉秀改大司馬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稱司徒,司空。由此,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王允、王朗等人只能稱之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東漢時期,實權已轉移到尚書臺,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

漢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三個官職?

最后,在東漢時期,太尉、司徒、司空成為“三公”,在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權的太尉居首位。不過,到了東漢中后期,特別是漢和帝之后,大將軍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別是東漢末年,三公已經是有名無實了。比如董卓自為相國,居三公之上。也即在這一歷史階段,往往是擁有兵馬的將軍位居三公之上,并且執掌了朝廷的大權。對于漢朝的“三公”,最終被曹操所中止。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背景下,曹操罷去三公復置丞相,也即以丞相這一官職掌握了東漢朝廷的大權,促使漢獻帝劉協成為了傀儡。

文/情懷歷史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閱讀
分享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61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