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王二小”英雄事跡考證與建議
趙文嶺
近期,筆者在撰寫《石家莊英烈傳》時,在平山縣發現了平山“王二小”英雄事跡,而且與淶源縣“王二小”的時間是同一天,故引起筆者疑問,怎這樣巧合?現對有關資料進行整理,提出本人看法,盼與知情的專家學者探討交流。
一
時代背景
1938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武漢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日本對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大掃蕩的“囚籠”和“三光(殺光、搶光、燒光)”政策,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開始成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尤其是1941年底,敵后抗日斗爭進入了最困難時期。
二
《晉察冀日報》
1937年11月,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察冀的領導機關隨即遷往阜平縣城。同年12月11日,在阜平縣城文嫻街上,肩負抗日宣傳動員使命的《抗敵報》(《晉察冀日報》前身)誕生了。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報社主任,副主任是攝影家沙飛和越南人洪水。
1940年11月,日軍進行冬季大掃蕩,駐扎在阜平連家溝的晉察冀報社接到聶榮臻司令員命令,社長鄧拓帶領報社200多名人員,分兩路沖出敵人包圍圈,分別于11月9日和12日到達群眾基礎好的平山縣滾龍溝村。滾龍溝村民熱烈歡迎報社人員,為報社人員騰房磨面,民兵晝夜出動偵察站崗,掩護報社。
三
寫“歌唱二小放牛郎”
當時,《歌唱二小放牛郎》作詞方冰、作曲李劫夫一起在華北敵后晉察冀邊區平山縣兩界峰打擊日寇。兩個人睡在一個鋪炕上,一個作詞,一個譜曲,彼此配合很默契。1941年,在反日軍掃蕩后的一天,兩人談及為抗日站崗放哨、送信、送物件、帶路甚至為此付出犧牲的抗日小英雄的事跡,為這些孩子們的勇氣和智慧而感動,決定為這些孩子們創作一首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
詞/方冰 曲/劫夫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
山溝里掩護著后方機關
掩護著幾千老鄉
正在十分危急的時候
敵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帶路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
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
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
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
英勇地犧牲在山間
干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
他的血染紅了藍藍的天
秋風吹遍了每個村莊
它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個村莊都含著眼淚
歌唱著二小放牛郎
歌唱著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
音樂: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廣播合唱團
四
《晉察冀日報》發表歌曲
晉察冀日報社記者張正光:1941年秋,“西戰團”駐扎在平山縣兩界峰村,此時劫夫、方冰創造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素材取自哪一年的抗戰事跡還需考證。1942年1月1日,《晉察冀日報》在報紙復刊《老百姓》上發表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父親當時任復刊《老百姓》編輯。
五
作者不贊成為“王二小”立碑
方冰先生已于1997年去世。生前,他對“王二小”這個人物很是喜愛,愛護有加。
1995年抗戰勝利50周年時,某縣籌劃給“王二小”立碑,方冰先生聽說后有點不高興。他說:“怎么能這樣搞呢?‘王二小’與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不一樣,他是我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是無數少年英雄的化身,沒有一個指定的人,我不主張立碑”。
六
歌曲是幾個孩子的形象合成的
有一次,我們的話題集中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上。我問:“王二小是實有其人呢,還是虛構的?”
方冰回答:“不是實有其人,是幾個孩子的形象合成的。建國后17年間,每年9月1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要播一遍這支歌,前面還要說:‘今天是抗日小英雄犧牲的日子,我們播放這支歌來紀念他。’這大約是依據了‘9月16的那天早上,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這兩句歌詞。反‘掃蕩’斗爭中有個英雄少年王樸,有與王小二類似的事跡,他是農村孩子,犧牲得很英雄,我寫的時候,又不止于這一個王樸。”
七
兩地的真正人物
正如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曉嵐對王二小形象傳播過程進行過認真梳理考證后說的那樣:“當年,晉察冀根據地到處都活躍著兒童團員身影,涌現出一批王小二式少年英雄。一首童謠背后,融合了許多真實的英雄事跡。正是有千千萬萬個王小二的覺醒和抗爭,才在民族為亡之際筑起了我們新的長城。”
八
真實人物
(一)淶源縣的王二小
淶源縣上莊鎮王二小舊居
王二小(王禾、王樸)于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淶源縣上莊鎮。1941年9月16日那天,日寇到狼牙口一帶掃蕩,老百姓們都跑進山溝里了,二小放牛下山時被日寇抓住要求帶路。
(二)平山縣“王二小”——放牛娃閻富華
王二小雕像
閻富華,平山縣南滾龍溝鏵子尖(自然村)人。閻富華自小是村中孩子王,人稱王二小。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婦孺皆知,其本名閻富華這個名字,知道的人卻不多。
二小的好伙伴史林山老人曾動情回憶王二小的故事:
1941年9月16日,是讓我終身難忘的日子。
無論人們對王二小人物原型發生怎樣的爭論,還是把他當做一個藝術人物看待也罷,顯然,一概不重要了,因為在那個熱血戰斗的年代,類似于歌詞中王小二的少年英雄數不勝數,遍布在華北那塊紅色土地上。盡管當代人不是人人都能歌唱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但幾代中國人已把王二小這位少年英雄深深融入在中華民族抗爭的血液中,他承載著當年反抗日本鬼子侵略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英雄的無比崇敬和懷念之情,并從來不敢忘卻!
以上資料已說明:“王二小”是當地“少年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沒有“王二小”本人,真正事實更不存在。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兩地有關單位撤銷有關“王二小”的宣傳,名正言順弘揚真實的“少年英雄”名字,使前輩英名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二、有關部門在“少年英雄”犧牲日9月16日前召開有關交流會,予以矯正。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趙文嶺(筆名趙俠,中共黨員,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公安分局退休警察。作品散見《河北公安》《石家莊日報》《燕趙晚報》《社會治安報》等報刊)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